“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已将‘体重管理年’活动列入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十大便民惠民举措。”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介绍。3月23日,以“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体重管理年”现场活动在广州举行,流程包含义诊、体重管理科普知识宣教等,组织动员和呼吁全社会关注体重、管好体重,以更具健康活力的风貌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广东居民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广东每3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超重,每6个成人中就有一个人肥胖。为应对超重肥胖带来的严峻挑战,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部门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其预计,在2025年底、2026年底,分别实现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分别不低于50%、80%;到2027年底,居民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较基线水平上升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基线水平上升5%,每万人营养指导员不低于0.6名。广东将大力营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推动构建覆盖家庭、单位、社区多层次的健康生活圈;也将推动医疗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刘利群表示,推广“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核心目标是“引导公众践行平衡膳食、规律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升个人健康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广东致力于让体重管理健康知识走进各个社会细胞和千家万户,并持续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小屋、健康步道等,让大家“迈开腿”。作为中医药大省,还可以充分发挥岭南中医药优势,为各类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在内的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
“减重是一个长期过程。”2012年伦敦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罗玉通呼吁大家选择喜欢且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规律运动,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或通过步行及骑自行车上下班、使用楼梯而非电梯、家务劳动等方式增加日常活动量,并保证充足睡眠,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建议有氧运动天天做,力量型运动隔天做,柔韧性运动随时做。”他特别提醒,老年人一定要重视及时进行运动风险评估,防止机能损伤。
“健康体重,医者先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全国名中医张忠德看来,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医务工作者应肩负起传递健康理念的社会责任,带头科学管理体重,践行合理膳食和规律运动,树立职业榜样。各医疗机构要积极设立“体重门诊”,为超重、肥胖及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基层卫生服务应结合防治手段为大家提供科学的减重指导;并建立远程医疗咨询平台,让专业健康指导触手可及。
现在年轻人吃外卖比较多,如何做到科学控制体重?对此,张忠德称,“外卖并不是体重管理的绝对障碍,科学控制体重需要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综合干预。”他从中医角度提出,“肥人多痰多湿”,科学控制体重需要养护好阳气、健运好脾胃,以杜绝痰湿内生、促进痰湿排泄。“脾胃亏虚、阳气不足、水湿便重,是引起肥胖的根本原因。科学的体重管理需从健脾化湿、温阳利水入手,要多晒晒太阳。”他说。
张忠德告诉记者,精制淀粉进食过多容易壅滞中焦气机,可以适当搭配生姜、胡椒粉等辛温之品,防止聚湿生痰;也可以适当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如鸡肉、牛肉等优质蛋白的摄入,帮助温养阳气、运化痰湿。“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是‘我太忙了没时间运动’,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运动,比如举个哑铃、做俯卧撑、上下班时提前1站下车快走、餐后适当活动(如散步、爬楼梯)、每小时起身做3分钟办公微运动(靠墙静蹲、提踵踮脚)。”他强调,“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脸色像木棉花一样红起来,精气神像太阳一样灿烂起来。”
“体重管理应贯穿包括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体重异常都会对健康造成连锁影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林立丰指出,儿童期肥胖很可能延续到成年,增加多种慢性病发病风险。当前,广东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防控仍不容忽视。
从近三年数据来看,广东中小学生超重率从2022年的11.97%微降至2024年的11.34%,但肥胖率从8.37%缓升至8.61%,且小学学段的肥胖率依然最高,提示低龄段正成为肥胖防控的关键战场。“预防肥胖,主要是让孩子实现均衡营养迈开腿。”林立丰说:“一个是要依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指导日常饮食,第二是要依据‘132’原则增加身体活动,即每天至少1小时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每周3次以上抗阻运动,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倡导:每个家庭配备体重秤、腰围尺、计步器、运动健身器材等健康管理工具,推广使用“一秤一尺一日历”进行体重管理,即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并且,引导家庭成员学习健康知识,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做到“三知一管”,即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变化。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烹饪油25克(半两),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如,可使用低钠盐,多采用清蒸、水煮等烹饪方式减少油的摄入,同时也要少吃零食,少喝含糖饮料,减少糖的摄入等。此外,体重管理关键是“吃动平衡”,现在人普遍摄入量偏多,家庭可以考虑把饭碗换成小一点的,深盘换成浅盘,还能确保食物多样性。
记者了解到,广东正在推广“智能称重自助餐”模式,部分地市如广州、深圳、东莞等,都建设有采用该模式的“健康食堂”。当职工取餐时,称重器会实时显示菜品热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数据,职工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搭配,控制热量摄入。如,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引入智慧餐饮系统,通过分析学生身高、体重、每日用餐数据,生成个性化营养报告,提供可行的膳食建议。
(粤卫信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