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在东莞岭南美术馆开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03-19 22: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3月15日,“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在岭南美术馆启幕。作为开年首个聚焦帖学传承与创新的学术大展,展览汇集南北书坛刘彦湖、陈忠康、杨涛、陈海良等十四位中坚力量的两百余件精品,通过多维度的艺术呈现,展现传统帖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承办,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协办。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在致辞中回溯岭南书学传统,特别提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问世136周年之际举办此展的特殊意义,她指出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见证着多元文化交融,岭南美术馆应该始终践行推动岭南美术事业发展的使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继续为艺术家搭建展示平台,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交流空间。中国书法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涛则总结了书法学人始终承载的双重使命,即文化传承的“有为”之责和思想探索的“本真”之问。他表示,对于书法而言,必须以坚定不移的独立精神,勇敢无畏地直面悠久厚重的传统,以独一无二的个体思想,奋力开拓书法艺术的全新局面。

步入展厅,观众可直观感受参展艺术家对帖学的个性化诠释。展览风格可大致概括为“亦朴亦雕”“古风古韵”“意居形上”三种类型,其中既有对《淳化阁帖》《书谱》等经典法帖的古法继承,也有将帖学笔意融入现代构成的跨界尝试,王羲之手札的灵动气韵、米芾尺牍的跌宕之势,经由艺术家对材料、章法的当代演绎,呈现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此次开幕吸引逾千名观众到场,既有银发学者在作品前驻足研读,亦有青年学子围聚在作品旁热烈讨论。

古典帖学的千年脉络,以王羲之《兰亭序》为精神原点,确立“尚韵”审美体系,笔墨的抒情性与人格修养深度绑定,形成“书以载道”的文化基因。之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等建立法度体系,《淳化阁帖》刊刻标志官方经典化。颜真卿突破二王范式,展现帖学包容性。宋元时代,苏轼“尚意”书风颠覆技术崇拜,赵孟頫以复古重构晋唐传统,帖学从宫廷走向文人书斋,成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镜像。到了明清时期,董其昌“南北宗论”引发风格分化,清代碑学崛起打破帖学垄断,但何绍基等大家仍以碑入帖,维系传统生命力。而当代书法历经四十余载激荡嬗变,在观念革新与理论重构中步入历史新境,为帖学之新提供了多重视角。

3月15日下午,“帖学的当代思考”学术研讨会举行,将展览的主题推向纵深。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主持的这场思想交锋中,十四位参展艺术家围绕传统帖学的当代转化路径、碑帖融合的边界与可能性、书法教育中的帖学人文性传承、全球化语境下的帖学价值重估、技术革命对帖学本体性的挑战多个议题展开探讨。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