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称得上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隐私屠杀”。
当每个人的数字信息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任何人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钉在屏幕上的猎物。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这场升级版的“网暴”里,不只有隐私保护,更有饭圈文化、数据黑产等诸多问题需要警惕。
少数未成年人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认同、站队、归属,极容易在算法推荐和网络信息中迷失道德底线,动辄“举报”“挂人”“控评”“出征”,网络暴力由此滋生。
而“开盒”的精准打击,依赖的更是黑色产业链的加持——从“社工库”到“暗网交易”,个人信息被明目张胆地贴上了价签。
这背后是法律执行的困境和家庭教育的失守。成年人散布他人隐私可予以拘留处罚,但对未成年人却只能批评教育——获得民事赔偿往往更是难上加难,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让网暴屡禁难止。一些父母们有钱给孩子购买最新款的手机,却不懂得教会子女遵守网络言行的边界。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隐私保护不能依靠一次次“开盒”引发舆论沸腾,进行间接性治理,而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治理体系。法律、平台、家庭、社会都要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否则,今天的“幸存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受害者。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