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星期宠”刑事案判了!12人因诈骗罪获刑

宠经说
03-18 10:16
摘要

销售宠物活体,却被法院认定为“诈骗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销售宠物活体,却被法院认定为“诈骗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近日,一则关于宠物活体买卖的案件被首次披露。据了解,该案中“上海九命宠物”“玖只喵”以及“上海冠柯宠物”等店铺的创始人白某等12人,因售卖“星期宠”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以诈骗罪、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十三年不等。这一判例,无疑再次为宠物行业中试图“钻空子”的商家敲响了警钟。

“星期宠”黑色产业链曝光

“星期宠”,即消费者购入一周内,就因健康隐患死亡的宠物。受高额利润驱使,这类宠物近年频繁流入市场。

此次案件中的“九命宠物”“玖只喵”“上海冠柯宠物”店铺分别成立于2017年、2021年和2022年,均位于上海。这些店铺出现的高纠纷率、销售病宠、合同欺诈等问题背后,是一条完整的“星期宠”黑色产业链。

九命宠物:2019-2023年间,该店大规模销售“星期宠”。宠物大多从外地农村低价收购,不管健康状况如何,低进高卖牟取暴利。店员甚至用假疫苗冒充真疫苗,收取高额费用,并办理假猫证、狗证。

玖只喵: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该公司司法案件多达101条,裁判文书125条,立案信息88条,开庭公告96条,仅成立9个月就被起诉13次。该店经营模式与九命宠物类似,从外地低价收购病宠,以次充好,高价出售。

上海冠柯宠物:与前两者如出一辙,不仅售卖“星期宠”,还通过会员制、强制消费高价宠物用品等手段欺骗消费者。例如,消费者周先生花1700元购入柴犬,后因病治疗费用高昂,白女士则在购买宠物时被收取高额疫苗费,甚至搭售高价宠物粮,合同方与收款方不一致。

面对如此恶劣的情况,不少消费者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然而,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未明确“星期宠”鉴定标准,监管部门往往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立案,使得违法成本低,而维权成本高。此外,这些商家利用复杂的财务操作规避法律责任,消费者即便胜诉也难以执行赔偿。以“玖只喵”为例,该公司已被执行243.37万元。

为逃避监管,犯罪团伙指使员工注册20余家关联公司,让消费者付款被分散至不同账户,当日即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洗白分赃,形成“做一票分一票”的非法资金池。而被媒体曝光后,该团伙又重新注册其它公司,继续逍遥法外。

大量消费者维权无果,无奈选择报警寻求帮助。但由于宠物疾病有着特殊之处,宠物究竟是在宠物店内便已染病,还是被接至消费者家中后才患病,判定起来困难重重。

经过不懈努力,两大关键依据被发现。据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介绍,其一,宠物店的环境呈现阳性;其二,报案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宠物,基本上在当天或者短短几天之内就出现了病症,这些成为判断宠物患病源头的重要线索 。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了四大疑点,成为了此次判决的重要依据。

1、离谱的宠物销售纠纷率

正常宠物店或多或少有售后问题,但这家店的纠纷率竟高达100%,几乎每卖出一只宠物,就伴随着一起投诉!此外,宠物病亡率高得吓人,这种状况显然不是偶发问题,可能存在系统性欺诈行为。

2、“神操作”财务手段成重大疑点

该店的“财务手法”更是高明,每天的宠物销售款项都被迅速分散到不同账户,最终汇总至一个总账户,当天全部提现。这种“做一票分一票”的模式,彻底断绝了消费者的退款可能,哪怕投诉成功,也难以追回损失。警方则有理由怀疑是有预谋的财务规避手段。

3、病宠低价购入,高价翻倍售出

根据员工供述,店内宠物均从外地农村地区低价收购,进价仅300-800元,不管品相、健康如何,只要能买到就能卖。这些“星期宠”最终被包装成“血统优良”“健康保障”的纯种猫狗,价格一路飙升至800-2000元,甚至附带各类“VIP宠物套餐”,如高端饲料、免费体检、终身洗护等,诱骗消费者额外消费。因此,宠物的来源和定价问题同样备受质疑。

4、宠物饲料也造假,诈骗无孔不入

除了病宠交易,该店连宠物食品都不放过。店内高价售卖的“进口宠物粮”,经检验竟然与包装标注的成分严重不符,其注册公司早已注销,二维码信息无法溯源,证明该店在宠物饲料销售环节也涉及欺诈。

在公安机关的深入侦查和监察机关的审查起诉下,闵行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白某等12名犯罪人员涉嫌诈骗罪、寻衅滋事罪一案。最终,法院判决白某等12人分别获刑,刑期从一年六个月至十三年不等。

“星期宠” 刑事案:宠物行业警钟鸣,活体领养路何从?

近几年,“星期宠” 维权一直是宠物行业的棘手难题。因相关法规不完善,消费者维权面临取证难、举证难、责任认定复杂等问题,不良商家借此钻空子,致使 “星期宠” 现象屡禁不止。而此次全国首例 “星期宠” 刑事案的出现,无疑为整个宠物行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同时也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例。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如今“星期宠”问题已悄然渗透到当下最为火爆的活体领养模式中。部分不良商家在这一模式下的行为愈发恶劣,他们打着 “爱心领养” 的幌子,实际上却在销售患有严重疾病的宠物。相关数据显示,活体领养企业中,至少有超50%的企业涉及“星期宠”的问题。

此次案件无疑证明了官方对宠物问题的重视,未来活体领养模式是否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起全国首例“星期宠”刑事案,不仅是对黑色产业链的清算,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申。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伴侣动物,当监管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宠物经济才能真正从“野蛮生长”走向“向善而生”。

转载已获授权

(原标题《首次!12位宠物从业者因诈骗被判刑》)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