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中国金融改革先驱刘鸿儒去世,享年95岁。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是刘鸿儒实践金融创新的重要阵地。
刘鸿儒与深圳渊源颇深。在挂帅证监会主席之前,刘鸿儒曾长期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人:刘鸿儒》一书中提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刘鸿儒推行了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实验,由此推动多项“全国第一”落地深圳。例如,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开办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等。
1990年,深交所与上交所相继开业,处于萌芽期的中国资本市场掀起“股票热”,彼时到底该不该搞、该怎么搞证券市场的问题争论得相当激烈,刘鸿儒牵头到深圳和上海先后作了3次调研。1992年,刘鸿儒出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包括B股市场、H股、期货市场和国企海外上市等等。
深圳B股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早期实验田。“南玻B”是深交所的首只B股,于1992年上市。在随后几年中,深圳B股为国企引入外资、学习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开辟了新的渠道与窗口。
在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刘鸿儒组织专家撰写、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股票发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以及几十部配套法规,从法制化、规范化的角度推动中国股市发展,得益于此,深圳证券市场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
刘鸿儒曾说,“第一届的任务就是开荒、修路、铺轨道,把这些事情做起来,任务就算完成了。”
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圳证券市场规模与实力显著提升,深圳的经济也将展现出更多活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