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夜看手机视频,居然看到了樟树的彩龙表演:几条二三十米长的彩龙,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金色的,在樟树的乡村广场上,随着锣鼓声响而摆动。彩龙在舞龙人的手中,或巨龙翻滚,或蛟龙出海,或盘龙昂首,宛如出游的巨龙,时而随风翻滚,时而起伏前行。当彩龙游进城市的花园广场,在人海和声浪中更加灵动、威武而充满喜庆,九条闹春的彩龙以龙头为中心组成了一个十分美丽、大气的光环,一圈圈的龙身闪着光,在舞动中散发出温暖、喜庆、热烈的光芒!
我的记忆一下回到四十年前,在那远离家乡的漂泊岁月,在夜行的绿皮火车上,我和樟树彩龙的相逢。
那时我在江西省丰城矿务局第三中学教书,春节前兴致勃勃地坐上火车,奔波几千里赶回四川家乡过春节。春节是我们教师的寒假,在家乡,在和父母亲人相聚的节日里,二十几天也匆匆而过。为了赶回学校迎接开学,大年还没过完,我又背上行囊,告别父母和亲人,一个人踏上了回归工作岗位的千里旅程。
那时的绿皮火车还在以煤炭作为燃料,电气化的快车在上塘车站没有停靠,我坐的是一趟普快。绿皮火车摇晃着,在汽笛声中加速,一群陌生的来客在两天两夜的旅行中变成了旅伴,他们中有赶回学校读书的大学生,有背着蛇皮口袋外出打工的农民,有怀揣着副厂长名片,外出跑销售的乡镇企业供销员,也有探亲返程的中年人。在冗长而沉闷的两天行程后,都显得疲惫、散漫。车窗外间或有灯火辉煌的城市一闪而过,那万家灯火的温馨和恬静,让人增添了一丝漂泊的伤感和淡淡的乡愁。火车出了湖南境进入赣西,天色已黑了下来,想到一个美好的寒假,一个热闹的春节,就此降下帷幕,下一次返乡要等到明年了,心中更多了一份人生感慨。
夜行的火车,在赣中大地奔驰着,列车广播播报着站名:“列车前方到站,樟树车站。樟树是中国药都,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说法,它还是江西名酒四特酒的产地!”
我回四川时给父亲带了两瓶四特酒,现在只剩下两个空瓶子留在家里,还有我比酒瓶还空的心。无聊中把目光对着车窗外陌生的天空,错落的山影,偶尔掠过的几间民房和道路灯光,被转瞬而来的黑暗迅速淹没了。
突然,车窗外的田野间,一串灯光闪耀着,仿佛一条细细的光带映入眼帘。我把脸贴近车窗努力地搜寻,那串火光太短,被奔驰的火车一下就超过了。跑销售的泸州人老彭惊喜地说道:“那是在舞龙灯,对了,今天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哈!”
元宵节,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应该是舞灯耍龙、吃元宵、一家团圆的日子!车厢里的人仿佛被这个遗忘了的节日惊醒了,话题一下就多了起来,有的说起家里的汤圆,有甜的芯子,还有玫瑰芯子的;就有人问你们吃过肉汤圆吗,肉芯子的才好吃!一个女大学生建议广播室播放一首《十五的月亮》,大家鼓掌通过。而我则想起了四川老家的乡下,正月十五“偷青”的美好习俗。《十五的月亮》余音袅袅,旅客们都不约而同,在几波热烈的声浪之后,又陷入了独自背井离乡、漂泊求生的沉思。
仿佛是为了安慰夜行而孤独的乘客,几分钟后,大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尖叫了一声:“灯,龙灯!”
靠右的车窗外,又一支灯火闪亮的龙灯队出现了,旅客几乎全都拥到了我们右边车窗,挤到窗台前,观赏着樟树郊外正月十五的奇迹。
这是真的奇迹,一支长长的火龙,在几乎与火车平行的田野间巡游:一支混合着唢呐、小号的乐队在前面开道,一排手持火把的队伍护着龙身,那龙身有100米长,龙头闪着炫目的光彩,威武地昂首四顾,摆动起伏,龙身一色的橙黄透亮,在嘹亮的吹奏乐中,时而起伏如浪,时而婉转翻滚,时而盘踞护身,虎视前方。舞龙的人好像也看到了我们,在他们眼中,这列闪着灯光的火车,也是一条夜巡之龙。他们把龙头朝向火车方向,行礼拜福。
黄龙与铁龙,居家与漂泊,传统与现代,在樟树大地,在赣中平原的夜色里交汇,为这个元宵之夜增添了一道节日的温暖。一群坚守的耕耘者的守望家园,一群流浪漂泊者的诗和远方,在这里互致问候互送祝福!
在那个元宵之夜,樟树黄龙渐行渐远的光芒,给赣中大地的春天播撒下了金色的种子。敬天仰龙的田野,是那群热爱生活的耕耘者,以与龙共舞的火光,照亮我在后来的生活中勇敢前行!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