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始终以创新驱动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当前,深圳已有超过万家企业用上了“执法监督码”。深圳的这个创新举措,让广大企业免受“任性执法”的干扰,以码破题,找准了市场主体的法治需求,选对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打造有力度有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在于以规则之“明”破执法之“扰”,以制度之“刚”护企业之“柔”。深圳推出“执法监督码”,本质是以数字化手段重构执法逻辑:执法主体须扫码入企,检查计划、频次、结果全流程透明,倒逼执法行为从“随意性”转向“计划性”,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合行动”。这一机制不仅让企业可以对不规范的行政执法进行直接投诉,更通过智能提醒功能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压缩权力任性空间。在光明区试点中,统筹后的入企频次大幅下降,正是制度效能的最佳注脚。
“执法监督码”更是政企双向赋能的桥梁。对企业而言,它既是抵御不规范执法的“盾牌”,也是获取合规指引、政策服务的“窗口”;对执法者而言,它是规范流程的“指南针”,更是提升效能的“加速器”。通过企业端、执法端、监督端共同发挥作用,既让监督主体“看得见”问题,也让执法过程“经得起”检验。这种以企业需求为起点的制度设计,正是深圳将“用户思维”“服务理念”融入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刀刃向内,难在突破利益藩篱;无事不扰,贵在恪守权力边界。深圳推出“执法监督码”,是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践行“无事不扰”的承诺,为市场主体筑起法治屏障,充分彰显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坚定决心,也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数字动能和制度动能。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试点区超万家企业的实践到全市全面推广的蓝图,从“综合查一次”的集约模式到“扫码入企”的刚性约束,深圳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其释放的不仅是市场主体的活力,更是治理现代化的信心。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