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名福田教育工作者奔赴全国14地 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福田区“组团式”教育帮扶谱写“百千万工程”新篇章

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 范慧如
02-20 08: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助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教育是澎湃引擎,也是民生所盼

助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教育是澎湃引擎,也是民生所盼。

在近年来全省高质量推进“百县千镇万村”发展过程中,福田区赓续长期以来的支教精神,薪火相传,续写山海之约。高站位谋划,高标准组织,高效能落实,福田区创新“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以“三个三”教育帮扶新路径助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推动对口帮扶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用心、用情、用力,福田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深沉情怀,足迹遍布西藏、新疆、广西、江西、广东等地共14个结对帮扶区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入祖国的大江南北,携手当地教育力量,推动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福田区的教育帮扶模式也作为全市教育系统唯一的典型案例,成功荣膺2023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先进称号。

当一本本捐赠图书被翻出毛边,当山区学生在两地老师共同教育下拿下一张张奖状……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已超越帮扶本身。福田区教育工作者们播下的种子正在迅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特区到山区,去最需要的地方播撒教育火种

“教育是静待花开,我们播下种子,终会成林。”福田区福民小学校长王珂的这句话,道出了深圳教育帮扶者的共同信念。

2016年,王珂作为首任支教校长,带着满腔热忱,踏上了新疆塔县这片高原土地。塔县地处边疆,条件非常艰苦,教学资源相当匮乏。很快他发现,“教育帮扶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而应是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在塔县,王珂在内的福田区教育团队开创“柔性援疆”模式,每年选派教师前往塔县进行短期驻校,开展国学、汉语、艺术等专项培训,潜移默化传播教育理念;并组织塔县的教师赴深圳观摩学习,推动两地师生开展书信交流。

福田区福民小学校长王珂在新疆塔县支教。

十年间,福田区累计派出三任校长、数十名教师,在持续的帮扶下,塔克曼乡学校的管理逐渐稳定,师资力量日益雄厚,真正实现了独立运作、自我“奔跑”。与此同时,福田与塔县的师生们也结下深厚情谊,多年来两地依然保持着紧密联系。今年,当得知曾经支教过的学生生病时,王珂和帮扶团队还第一时间协调,将孩子接到深圳治疗,最终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

而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另一群福田的教育工作者同样扎根山区,默默耕耘。王兴、魏媛、简钰琴三位老师,连续三年在广宁奉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周敬为了不耽误帮扶工作,将自己的女儿从深圳转学到支教的乡镇学校;谢桂花尽管脚部受伤,仍坚持上课,推动低年级孩子们的阅读进步。简钰琴从河源到广宁一路支教,用爱与耐心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微光。面对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情况,她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们弥补知识差距,孩子们也逐渐从“连加减法都算不清”到能熟练掌握数学知识,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变得开朗自信。

深圳驻肇庆市支教队福田广宁分队合影。

“我本以为离开时会如释重负,但真正让我最舍不得的,反而是我自己。”简钰琴回忆道。曾经支教过的孩子,升入中学后仍常常回来看她。“远远地看到我,他们远远跑过来喊着‘简老师’,那一刻觉得无比欣慰。”

教育帮扶的意义,远不止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触动灵魂,点燃希望,让真情与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福田区教育帮扶事业的深远影响和坚定足迹。2024年1月,当福田区赴广西南宁马山县第一批“组团式”教育帮扶支教期满时,9位帮扶教师中有6位选择留下,继续深耕教育帮扶的道路。

2024年,福田区继续发力,选派了128名教育工作者奔赴14个结对帮扶地区,并接收200余名跟岗教师,助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福田区的2名支教教师被评为“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工作典型人物”,光荣上榜全省获奖人数最多的地区。

“用资”加用心,全面改善山区学校的办学资源

为了推动受帮扶地区教育事业的升级与迭代,彻底改变当地教育的面貌,福田区不断发动教育系统各级工会、区属各学校及幼儿园、爱心企业等社会团体,倾力投入“真金白银”。2024年全年,福田区累计消费帮扶产品价值超过1300万元,捐赠图书、桌椅等物资总额600余万元,极大地重塑了乡村教育的生态。

不仅如此,福田区还带去了特别的“深圳礼物”。许多教师回忆起在塔县支教的日子,福田区的结对学校不仅捐赠了电脑和电子琴,还引入了前沿的科技设备。“孩子们第一次见到3D打印机时,眼睛都亮了!”王珂感慨道。这种反映深圳教育帮扶硬核实力的资源共享,让当地师生印象深刻。福田区还特别派遣信息技术教师前往塔县进行培训。当孩子们用这台“神奇机器”打印出了塔吉克族传统乐器——“鹰笛”并演奏时,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未来”科技的种子也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在广西南宁马山县,福田区帮扶团队的辛勤付出下,马山职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帮扶团队还争取到建设发展经费,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今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功能完备的体育馆等一应俱全,学生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福田教师赴广西南宁马山县支教。

2024年,58岁的张玉彬做出了一个决定: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授的身份,带队到广宁县支教。“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现在该是我们‘反哺’的时候了。”这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带领14名福田区骨干教师,一头扎进广宁的4个支教点。张玉彬回忆:“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学习基础薄弱,但特别渴望知识。”为此,支教教师们自费购买了书籍、体育用品和实验器材,景田小学、皇岗小学等学校也捐赠了物资,帮助其建立了乒乓球社团、阅读角等设施,凭借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老师们就现成资源设计了丰富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焕发了乡村教育的新生机,也充分展示了深圳的教育“软实力”。

“输血”又“造血”,组团帮扶打造长效教育机制

教育帮扶,既要带来粮食又要留下种子,只有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才能授人以渔,打造长效帮扶机制。

2024年,福田区广宁支教队伍在充分了解当地教学情况后,提出了五项课改策略,并成立名师工作室,协助其打造“教研培”一体化的教师成长模式。由福田团队协助制定的《广宁县跨学科项目学习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也获批广东省首个在新课标发布后推出的县区级项目学习行动方案,被广东省教育帮扶办专家称为广东省教育支教帮扶工作的一面旗帜。

在河源市和平县,支教队深刻认识到培养骨干教师对山区教育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支教团队与受援学校的年轻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并创新性提出了“阶梯式成长,跨校共育”的培训模式,协助年轻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这种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40多位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在短短半年内获得了30余项奖励,成为当地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支教队注重帮助学校实现全方位的提升。帮扶一年多来,马山职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发表学术论文6篇、出版教材4本,多位教师在南宁市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帮扶团队还与当地共同承办了南宁市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比赛,打破了县级职校承办此类赛事的空白。“从福田奔赴马山,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温暖的旅程。看到孩子们在技能比赛中获奖,在新环境中努力学习,我深知所有付出都值得。”正在马山县支教的华强职校副校长郭可人说道。

近年来,福田区在帮扶和协作方面积极探索,持续加强线下研修合作,仅2024年培训累计超5000人。福田区还组织了400余名帮扶地区的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及教研员赴深圳学习,并创新性地将帮扶地区的骨干教师纳入福田区“大先生培养计划”,组织50余名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国内教育发达地区集中研修。通过福田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研修平台,福田区向帮扶地区共享教育资源,累计注册教师近2.4万名,参训人数约35.56万,累计获学时近111.3万。

福田区将继续前瞻性布局教育帮扶事业,2025年计划通过“三化”送教培训,将帮扶模式由需求导向转向“问诊+需求”导向,聚焦新课程方案、校长领导力、班主任管理能力等急需主题,深化互访、促成结对,打造专项帮扶示范点,推动对口区县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在教育领域进一步走深走实注入强大动力,为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福田区教育局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曹崧 范慧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