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八届广东省中小学艺术展演的聚光灯下,深圳外国语学校戏剧团以原创音乐剧《樊桐重生》再度折桂,成为深圳唯一一个连续三届获得省赛一等奖的戏剧团队。这群平均年龄不足17岁的青春少年,用歌声与舞步讲述着深圳山野间珍稀植物——桫椤的重生故事,也让戏剧教育的种子在校园破土生长。
《樊桐重生》剧照
广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目前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中小学艺术盛会,每三年一届。《樊桐重生》讲述了深外生物科技社团团员,意外发现了一株基因变异的珍稀植物桫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运用生物科技技术对变异桫椤的基因序列进行了调整,使其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为了确保植物生命的持续健康繁衍,并拯救遭受污染的森林,学生与老师一同踏上了寻找更多桫椤的路途。
原创精品在省赛舞台绽放光彩
“戏剧团2018 年参赛作品《保送》,2021 年参赛作品《Hi,班长》以及《樊桐重生》三部作品都获得了省一等奖。”深外戏剧团负责人、表演教师张怡田介绍,《樊桐重生》相较于之前的两部校园作品,加入了自己新的思考和创新,剧目以中学生的视角为切入点,阐述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与进步。“剧中所有出现的生物技术都是在学校生物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参考生物社团的日常教学内容才最终呈现出来的。”
《Hi,班长》剧照
“樊桐”一词出自《淮南子·墬形训》,是传说中昆仑的一座山名。樊桐作为山名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反映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桫椤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木本蕨类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我国有11 种桫椤,均生长在岭南地区。深圳市域共有 5 种桫椤,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樊桐重生》我们一共排练了两个月左右,备赛过程很累但也收获很多。”深外戏剧团现任团长裴羿告诉记者,“学校戏剧团以音乐剧为主体,队员们要边唱歌边跳舞,对体力要求很高。此外,舞台的每一次调度都需要队员之间相互磨合,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裴羿左,周诗涵右) 郑铭摄
现就读高二的裴羿10岁时在父母的带领下接触到戏剧,并逐渐学习音乐剧。“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能够有机会去体验他人的生活,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站在舞台收获掌声和观众一起分享快乐和温暖也让人很有成就感。”高一年级的周诗涵参与了《樊桐重生》的演出,“我很喜欢戏剧团里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团里每周各一次的台词课、表演课、舞蹈课和声乐课,让我在唱、跳、演等方面得到了系统训练。”周诗涵说。
戏剧团日常训练
借戏剧之力推开美育之窗
“深外戏剧团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经典戏剧、先锋戏剧以及各国音乐剧的排练与演出,近年来更加集中精力创作具有深圳特色的原创剧目。”在张怡田老师看来,戏剧在学生美育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台词、表演、舞蹈和声乐的综合训练,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排练时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戏剧故事里呈现的道理更加指引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成长与生活。
《马戏之王》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戏剧团,深外还重点建设了合唱团、舞蹈团,坚持以美育人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深外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三大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中屡获一等奖,成绩斐然。其中,戏剧团作为最年轻的社团,虽然成立仅十年左右,但已经发展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原创音乐剧《我的星空》,2023年作为深圳首部原创校园音乐剧在深圳戏院上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登录“学习强国”平台。
《保送》剧照
“深外有很好的艺术传统,要让更多孩子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得到美的教育。”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何石明介绍,集团深度教改,成立八大中心,其中艺术中心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主要工作就是让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受到美的教育,得到艺术的熏陶,把整个学校乃至家长都带动起来,使学生的艺术和体育成绩都能实现百花齐放。
深外艺术中心主任姜梦表示,接下来,学校计划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更多跨学科融合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希望通过原创作品的创作和公演,进一步提升深外戏剧团的品牌影响力。未来计划每一到两年就推出一部原创戏剧作品,并在全市乃至大湾区范围内进行巡演,让更多人了解深外戏剧团,了解以深外学生为代表的深圳少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