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全面融深融湾,共建世界级大湾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钟乐
02-19 11: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月19日上午,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宇航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全面融深融湾是惠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惠州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产业科技“大联动”、交流交融“心联通”,携手共建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2024成绩亮眼 2025目标明确

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部署了今年的重点工作。

报告显示,2024年惠州的发展成绩令人鼓舞,多项经济发展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136.4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2.7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6.1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三;固定资产投资2737.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3.4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3937.5亿元,增速居珠三角第二。

170宗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居全省第三。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一期提前竣工,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启动建设,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全面投入使用。

全年完成投资超100亿元,跻身"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0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利润总额增长22.5%,电子信息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7.9%,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新能源电池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最有力抓手,在建、新签约项目233宗,总投资约650亿元,已竣工52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至2024年,惠州连续9年获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成为全省唯一获授"二星平安鼎"的地级市。

报告提出,惠州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完成省下达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融湾融深 强化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功能

报告提出,今年惠州要重点抓好十大工作,其中第一大工作就是:深入实施融深融湾行动,强化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功能。

加快构建大湾区综合枢纽门户。推进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推动惠坪高速、机场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排查和打通与广深莞交界的“断头路”。加快推进深汕铁路惠州段、惠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开工建设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推动惠大铁路扩能改造、发展海铁联运,谋划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

持续深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推动模块化集成建筑产品标准互认、农产品通关便利化,拓展“湾区认证”采信推广场景。积极参与“数字湾区”建设,促进高频业务“跨境通办”,加快推进粤港澳跨境泛公共服务一体化。

着力促进科技产业合作。加快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项目建设,联动深莞加快共建“坪清新”绿色低碳产业组团,规划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积极建设大亚湾坪山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广深港创新资源的转化利用,探索加强与澳门“四新”产业的协同合作。探索与深圳的算力调度合作,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鼓励和支持在惠港澳专业人士申报职称,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工作。用好“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惠创新创业。开展系列文化旅游体育交流活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发展。

报告提出,全面融深融湾是惠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惠州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产业科技“大联动”、交流交融“心联通”,携手共建世界级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钟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