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深圳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为本地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吸引了更多优质资源的汇聚,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及未来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这一机制也为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驱动力,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中,深圳“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的实践成果备受瞩目。深圳通过一系列前瞻性的创新举措,如开展英才库建设,全面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力量,对列入英才库的中小学生进行专业引领和专项培育;依托公办创新型学院,对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学术志趣引领和潜能开发,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壁垒,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机制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深圳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学生4476人次;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深圳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萌芽赛道项目中,更是荣获了13项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早期发现与培养这类人才,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是对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是实现教育强国愿景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研、技术等多个领域引领潮流,推动变革。青少年时期是认知发展、创造力激发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和兴趣倾向具有高度可塑性,堪称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通过科学评估和系统性识别,精准捕捉具有特殊禀赋的个体,并根据其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教育并量身定制培养路径,如跨学科课程、科研实践和导师一对一指导等,可以有效避免“天赋埋没”,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益。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科技领军者的辉煌成就,往往可追溯到青少年时期的兴趣引导与专业启蒙。早期培养不仅能够为人才提供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舞台,减少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试错成本,还能提升培养的成功率,为国家在科技、经济等关键领域储备力量。
深圳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为本地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吸引了更多优质资源的汇聚,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及未来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这一机制也为全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深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关键在于其创新举措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实践价值和内在逻辑。首先,在深圳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的创新做法中,“开展英才库建设,全面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力量,对列入英才库的中小学生进行专业引领和专项培育”,构成了深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的基础支撑。建设英才库,相当于构建了多维能力雷达网,动态识别潜在创新人才。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为纳入英才库的中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和专项培育,使其在早期阶段就能形成其擅长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这种多方协同模式能够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为国家储备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次,“依托公办创新型学院,对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学术志趣引领和潜能开发,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壁垒,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机制”,这一做法成为深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重要抓手。公办创新型学院能够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潜力与特长,为早期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依据。最后,“通过竞赛发现和培养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能的学生”,成为深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中实现人才筛选与激励的重要手段。深圳将学科竞赛作为筛选和激励的载体,通过竞赛构建“能力显性化”的评价场景,突破传统标准化考试的单一维度限制。竞赛任务往往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要求学生在跨学科知识整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中展现潜能。这种“压力测试”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具有非线性思维和抗挫能力的学生。竞赛不仅是选拔工具,更是培养载体。学生在备赛过程中接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接触真实的科研范式,逐步完成从解题能力向创新能力的关键跃迁。
深圳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功打破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一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成长可能。深圳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方面的举措,丰富和拓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还要注意的是,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性稀缺资源,对国家发展与安全,以及科技创新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科创天赋与创新能力,还要注重考察其品德修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专注度等,要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其正确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方堪重任,要持续牢牢把准人才培养的方向。此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还应以国家发展所需,全面部署人才培养的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更加全面、覆盖更多领域,以解决未来不同层面的发展难题。
(谢文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张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