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第八届中国慈展会上,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三方联合主办的“看得见力量——社会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智库、学术界的专家们立足全球视野,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共话在解决全球性挑战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智慧。
圆桌对话环节
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重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认为,社会力量参与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未来社会人类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些很好的创新方案、资源、性能都是分散在不同群体手里。另外社会力量在参与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目标的过程之中,具有灵活性,创新性、效率性、参与性的特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政策专家王东总结了社会组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着重发挥的四个维度:第一对于科技驱动、商业驱动的新生产业,国家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没有跟上,社会组织要发挥独特的作用。第二要发挥平台和渠道的优势,让信息更加畅通的对接,由技术供给最高效的一方对接到最需要的一方。第三要发挥社会组织的执行效率职能。第四应该发挥智库的职能,一方面去支持具体问题的解决,另外也支持政府相关规划的设计。
社会组织走出去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红涛认为,在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坚定信心,从简单开始到复杂,先做经验充足的,把自己的经验和当地伙伴链接的能力培育起来,再去做更好的项目,同时要多和当地的中国使馆或者企业多沟通多交流,他们比我们之前走出去,更能了解从哪里入手。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代理院长黄浩明提出,社会组织走出去要有三个转变:第一,要从过去接受外援转变成对外援助。第二,由企业走出去为主转向社会组织走出去为主。第三,从民间外交转向全民外交。他判断到,民间力量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民间力量要有一个更开放的态度和政府、企业、媒体、智库合作,要破圈,要和国际组织合作。
可持续发展的深圳经验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徐同彪结合公司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做环保就是做发展,做发展就是做未来。同时,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就是要抓国际。现在经济一体化,人类共同体,不走出去,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大、做得更强不太现实。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分享了多个深圳企业在SDGs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燕罗湿地公园、红树林公园等深圳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并提出深圳未来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几个重点领域:城市公共安全、应灾能力、治理水平、医疗教育、清洁能源、海洋资源、生态环境、资源高效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圳有着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要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近年来,作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深圳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进行本土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用科技创新和中国经验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也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过程中,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圳乃至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国际合作也将成为中国公益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亮点。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中共深圳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导,系Value Plus平台首期线下活动。该平台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三方联合发起,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针对抗击全球新冠疫情,已联合30家深圳机构,为9个国家16座城市捐赠了近900万抗疫物资;同期,还围绕“社会组织参与人道主义行动”举办了6期线上交流会,为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合作赋能。
研讨会参会嘉宾合影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