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越自我,再攀新高

南方日报
02-05 12:43
摘要

迎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浩荡春风,深圳经济特区用满心的喜悦,致敬过去,憧憬未来。

迎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浩荡春风,深圳经济特区用满心的喜悦,致敬过去,憧憬未来。

时隔9年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连续两年跻身“万亿消费城市俱乐部”;全市集聚超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国际争先、高成长性企业国内一流、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

2024年,深圳承压而上,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全国全省经济回升向好作出深圳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的背后,深圳的发展结构不断优化,长板变得更长,短板逐渐成为长板,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形成。

展望2025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深圳正加力提速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核心引擎之一和极点之一,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用更多高质量发展实绩锻造经济大市挑大梁的硬朗“脊梁”。


稳大盘

重返“外贸第一城”

4.5万亿元!时隔九年,深圳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在新年伊始交出振奋人心的外贸成绩单。

2024年,深圳新产品、新业态、新品牌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新产品加速出海,外贸“含新量”不断上升。

数据显示,深圳“新三样”“老三样”产品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深圳机电产品出口2万亿元,增长12.1%,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的71%;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传统电子产品合计出口3774.3亿元,增长6.8%;锂电池、电动汽车、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996.9亿元,增长11.5%。

工业是深圳的看家本领,也是深圳的经济支柱和“稳定器”。“外贸第一城”背后,本质上是“工业第一城”在提供支撑。

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双双蝉联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工业持续加速向前。仅1—11月,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就达4.75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已接近2023年的全年数据。

“我想把这辆仰望U9开回日本!”1月14日,在坪山比亚迪总部,石川县议会议员吉田修上车乘坐体验后惊叹不已。同行的福井县商工联合会青年部副会长长谷川晃大也表示:“非常希望比亚迪这样的大企业能到福井县投资建厂。”

华为Mate70系列、比亚迪方程豹8、荣耀Magic7、大疆T100系列农业无人机……2024年,一批“深圳好物”热销全球。深圳外贸之所以高歌猛进,根源在于深圳的创新产品在全球市场始终保持着强劲竞争力。

过去几年,深圳构建起以“20+8”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货”畅销全球提供了坚实助力。

与此同时,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过程中,深圳还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宽外贸“朋友圈”,搭建全球经贸网络,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大力开拓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不断开辟全球市场新蓝海,让更多深圳本土企业走向世界,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深圳占据全国总额的约十分之一。

作为一个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城市,在经济总量和外贸体量已然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深圳时隔九年重返“外贸第一城”所能带来的正向影响,早已不局限于自身。

可以说,深圳经济如同一块“压舱石”。深圳稳住了,广东经济这艘“大船”的航行也将更加稳定,并将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拓纵深

稳居“万亿消费城市俱乐部”

岁末年初,深圳各大商场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街头巷尾的夜市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霓虹灯下,人们流连忘返,尽情享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近年来,深圳在消费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潜力。2024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万亿元,线上商品零售超过2300亿元,连续两年稳居“万亿消费城市俱乐部”。这不仅标志着深圳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彰显了其在全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深圳之所以连续第二年进入“万亿消费城市俱乐部”,其自身的“努力”功不可没。

2024年,深圳深入实施“2024消费促进年”行动,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办好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推动批发零售行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这些务实举措有效带动了深圳消费市场的繁荣。据统计,以旧换新政策共惠及消费者超500万人次,带动商品销售约550万台,拉动消费超420亿元。全市新能源车消费增长11%,家用电器类消费增长26.8%。

除了商品销售的增长,首发首店也在提升深圳的消费品质。

2024年,深圳既有网红人气首店来华南消费市场的首次安家,也有国际品牌与中国消费市场的首次“触电”。Costco华南首店在深开业,地中海俱乐部(ClubMed)落地深圳大鹏金沙湾,2024年全市新开首店461家,各类旗舰店、新概念店等1010家,华为、荣耀、比亚迪等品牌举办了超200场首发首秀活动。

深圳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城,如今正向着中国消费第一城大步迈进。

这背后,深圳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三重叠加优势。

看天时。国家近年来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为深圳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包括《深圳市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等在内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政策措施,为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看地利。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毗邻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深圳能够充分利用港澳地区的国际资源和市场优势,吸引大量国内外消费者前来购物和消费。

同时,深圳的城市文旅资源也丰富多彩,78个街道各具风采,魅力无穷。2024年,深圳市委组织部会同各区组织部门,深入挖掘梳理了每个街道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两套人文丛书。通过“一街一册”,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维度,提供细致入微的行街指引,带领读者观千面深圳,品烟火人间,快速了解深圳、读懂深圳,进而留在深圳。

看人和。2024年,深圳全年口岸出入境人员总数超过2.4亿人次‌,同比增长45.6%,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预计接待游客1.85亿人次、增长10.8%,旅游总收入2650亿元、增长11.3%,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人气带来财气,深圳消费潜力巨大。

从中国工业第一城到中国外贸第一城,再到期待中的中国消费第一城,深圳不断进阶、追求卓越。而工业、外贸、消费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也对深圳拓展经济纵深、提高经济韧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己者,恒越。

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让深圳经济总量实现连年稳步攀升,让深圳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中保持韧劲,在各领域、全方位稳住“阵脚”、长期保持综合优势。

启新局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蓝天与地面之间,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崛起。深圳正抓住机遇,乘势“起飞”。

2024年,深圳累计新增无人机航线94条,载货飞行超70万架次,完成低空载人飞行超过2.8万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低空经济与空天集群增长势头良好,产业增加值达到158.46亿元,同比增长28.3%,增速在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居第一。

涨势喜人的数字背后,是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久久为功。

近年来,深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深圳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这一年,量的增长全面开花。

深圳制造业31个大类齐全,23种占全国产量比重超10%、36种占比超5%,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电池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2024年深圳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29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总量达95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

这一年,质的提升稳步向前。

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全市首条低空物流企业专线从龙岗飞向深圳机场;机器人“遍地开花”,工业领域和家居场景都可以看到深圳制造机器人身影。

这一年,新的态势振奋人心。

截至2024年12月,深圳已集聚超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覆盖芯片、模型、硬件以及应用等全链条,形成了龙头企业国际争先、高成长性企业国内一流、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增长14.1%。

这一年,梦的实现满载而归。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院士领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荣获2025年度“IEEE社会基础设施创新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院士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系全球5名获奖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院长戴建岗教授获2024年约翰·冯·诺依曼理论奖。

向高向新,引领风潮。筑梦深圳,群星闪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将赓续并弘扬特区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深圳贡献。

一线案例

深圳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城”

1月13日,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唐上兴在深圳机场自主泊车代驾启动测试发布仪式上宣布,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93.53万辆,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

2024年,深圳凭借超29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成功卫冕“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同时也正式加冕“中国汽车第一城”。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格局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业汽车重城,如沈阳和长春等,在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的更替中,逐渐被一些新兴的新能源城市超越。与很多有着几十年工业历史的老牌汽车重镇不同,深圳是一座完全靠新能源产业崛起的汽车城市。在燃油车时代,深圳的汽车工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如今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新高峰。

从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排名的城市来看,深圳以178.6万辆的产量位居第四位,前三名分别是广州(317.9万辆)、重庆(231.8万辆)和上海(215.6万辆)。仅仅一年的时间,深圳就实现了反超前三、成为第一的逆袭。过去一年,深圳的汽车产量增长十分迅猛,累计增长了115万辆,增速高达64.4%。

深圳市的汽车产量增长和排名变化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出色表现。2024年,比亚迪全年产量高达430.41万辆,同比增长41.34%,创下历史新高,远超国内任何一座城市。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其中深圳占比近1/5,相当于全国每五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深圳造”,在全国全球汽车市场创下耀眼的“含深量”。

然而,深圳的目标并不止于此。

目前,比亚迪在深汕合作区的50万辆整车产能超级工厂已经全面达产,另一座同样产能规模的超级工厂即将于今年年中建成投产。在深汕合作区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后,比亚迪在深圳的产能预计还将增加100万辆。同时,根据深圳市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规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

建设者说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

打造“科研无忧”环境

搭建高水平人才高地

深圳湾实验室于2019年1月成立,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在职人员近1200人,科研技术人员占比89%。实验室累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省市级五四青年奖章、人才伯乐奖等荣誉,累计120余项。

近年来,实验室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家为中心,积极探索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路径和党建工作新模式,奋力打造“科研无忧”环境,为打造生物医药的湾区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深圳湾实验室核心团队成员95%从海外引进,他们长期生活在欧美,回国后,相当一部分人短时间无法适应国内环境。针对这种情况,党委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如今“知心树洞”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疏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渠道。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平时搞科研最大的担忧就是行政事务繁多,会占用科研时间。

为此,深圳湾实验室党委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建立“科研+保障”工作机制,推广“一站式”、一对一、点对点人才服务,把科研人员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优化组织架构,突出学科与职能交叉,以“行政+科研”形式联合组建11个党支部,推动行政部门更好保障科研攻关。比如,实验室启动阿尔茨海默病项目研究,针对病例样本少、获取难等问题,党委指导建立“科研+保障”攻关小组,多个党支部联合攻关,科研人员主攻技术难题,行政人员开展资源链接、社区宣传、发放问卷、组织采集样本等,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减少科研人员行政事务负担,实现优势互补,有力推进项目研究进展,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深圳湾实验室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做优“科研无忧”环境,让人才引得来、育得成、用得好、留得住,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顶梁柱”。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江晓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