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粤西,小孩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家里要举行一次隆重的添丁宴,宴席上有一道不可或缺的食材——慈姑。
慈姑有很多种吃法,如果想吃清淡一点的可以做慈姑片炒三鲜、慈姑白菜油渣汤、椒盐慈姑片,想吃油腻一点就要做慈姑五花肉,慈姑滑糯酥烂,五花肉醇软不腻,慈姑的清新与猪肉的醇厚相互交融,在炉火的慢炖中,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慈姑的各种吃法令人口舌生津,明代才子徐渭《渔鼓词》诗赞:“洞庭橘子凫芡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娄唐九黄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还有一种叫做慈姑糍的小吃,把糯米粉加水蒸熟制作成馅料,馅料含有芝麻、辗碎的花生、黄糖,最特别的是要在馅料里放两颗完整的花生米。其实,慈姑糍里面并没有慈姑,只是因为形状相似而得名。灶台上空炊烟袅袅升起,慈姑的清香飘向远方,仿佛在向整个村庄宣告着新生命的到来。夹起一颗慈姑细细品味,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一刻,慈姑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家族的心紧紧相连。
记得儿时,每到冬季,家中的长辈带着我,沿着村边的小河,寻找那些藏匿在水下的慈姑。慈姑的植株很美,生长在浅水之中,叶子碧绿分叉像燕尾,花朵洁白一串串似茉莉,即便是在最冷冽的日子里,也能保持一份不屈不挠的生机。明代杨士奇在《发淮安》里写道:“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当其他植物纷纷退场,慈姑却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静静守候在水边,等待着那些懂得欣赏它的人前来采摘。我们穿着厚重的棉衣,脚踏冰冷的泥土,却依然乐此不疲,每一次弯腰下去,都可能收获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慈姑往往藏匿在淤泥之中,需要用手轻轻拨开,才能露出那圆润饱满的根茎。慈姑的球茎长得圆头圆脑,毛茸茸的,每一颗都带有一个顶芽,弯弯地翘着,好像是一个个十分俏皮的逗号,俗称“慈丁”,倒也形象。
“慈丁”的名字,见字生义,涌动着生命的血脉与气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慈姑,苗名剪刀草,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粤语里面有个词叫“慈姑丁”,“丁”原意就是芽柄类的东西,广府人用它来指代男孩,象征添丁。除夕那天,广府人家家祭祀神灵和祖先。这是一年之中的重要日子,祭祀供品中除了猪、鱼、鸡三牲,还必有慈姑,数量不限,但必须双数。大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父母需回礼,回礼中除桔子外,一定要有生菜两棵、蒜苗一条、慈姑若干,寓意大吉大利、生财添丁。
岁月流转,添丁宴上的慈姑依旧年复一年地出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与变迁。在今年的春节假期,你不妨也尝试一下慈姑,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