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盼着过年的,除了孩子,还有老人——探访民治街道“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晶报记者 白念平
01-26 16:24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让老年人感受到如家般的温馨

最近,深圳悄然“红”了起来。大街小巷,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摆动,把街道装扮得喜气洋洋;迎春花市也相继热闹开市,年花、年桔以及各式盆栽琳琅满目。这般红红火火的景象,让深圳的年味愈发浓厚。

在民治街道北站社区,郭大爷和吕大妈这两位老居民的心情,也随着新春的临近而愈发激动。他们满心期待着北站社区即将举办的年夜饭活动,“近几年,每到过年的时候,社区都会办起年夜饭,把我们这些独居老人聚在一起。不仅有美食吃,还有游戏玩,热闹得很!”吕大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在不远处的民泰社区,92岁高龄的时奶奶同样满怀期待,她盼望着社区志愿者们的精彩表演。之前,志愿者们上门进行的文艺表演令她念念不忘。对时奶奶而言,那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更为她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社区年夜饭:让独居老人共享“家”的温暖

近几年的除夕,北站社区都洋溢着温暖与欢乐。红火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对联随处可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被装扮得年味十足。当一张张圆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呼呼热气升腾而起,一场独具特色的年夜饭就温馨开场了。独居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共同迎接欢乐祥和的春节,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别样的温暖。

2024年除夕夜,北站社区部分独居老人在社区共享年夜饭

这是北站社区为社区内独居老人们精心准备的一场盛宴。“2022年1月的一次走访中,一位老人提到‘过年感觉有点冷清’,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北站社区工作人员回忆道。社区依托定格化服务机制,摸排出辖区内有多名独居老人,如何让这些独居老人过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成了社区党委一直记挂的事。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沟通,结合独居老人的实际需求,北站社区决定举办一场“陪你看春晚”活动。除夕当天,社区邀请辖区内的独居老人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和工作人员一同观看春晚,热闹的氛围让老人们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然而,只是看春晚,似乎有点单调。如果我们都回家过年了,社区这些独居老人怎么办?”随后,一个新的问题萦绕在社区工作人员心头。

于是,在2023年,北站社区第一届独居老人年夜饭活动应运而生。社区工作人员各展厨艺,精心筹备年夜饭的菜肴。“为了符合老人的饮食习惯,我们烹饪的都是低脂、低糖的菜,有鱼有肉、有菜有汤。那年,30位社区独居老人和我们一起吃了这顿年夜饭。老人们吃得开心,兴致高涨,社区音乐协会的袁爷爷还上台拉起了二胡。” 社区工作人员笑着回忆。

新年最看重的是那份浓厚的节日氛围。除了美味的年夜饭,北站社区还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套圈、投壶、扎气球、丢沙包等传统游戏,老人们玩得不亦乐乎;新春主题打卡点每年花样翻新,并提供主题服装供老人们拍照留念,让他们在喜庆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快乐;“过年七天乐”,天天都有游戏玩、有电影看,让老人们在过年期间每天都能收获新的快乐。

到了2024年,社区的爱心商户也积极参与进来,踊跃捐赠菜品用于年夜饭活动。活动当天,6张大圆桌围坐了独居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和商户代表共60余人,大家欢聚一堂,吃佳肴、话家常,共贺新春。

郭大爷和吕大妈既是北站社区的老居民,也是北站社区年夜饭的忠实“粉丝”,连续两届热心参与。

郭大爷是一名退伍军人,自2014年来到深圳,便和老伴、儿子定居在北站社区龙悦居。待孙子上学后,儿子一家便搬到学校附近居住。回忆在北站社区居住十余年的时光,郭大爷滔滔不绝:“社区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充满爱心,见面时总是热情地打招呼。” 说起社区的年夜饭,郭大爷更是赞不绝口:“每年过年,社区都会精心为我们这些独居老人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让我们特别开心,孩子们也能放心。虽然我们独居,但在社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013年,退休后的吕大妈从3000公里外的吉林市,跟随儿子来到深圳。儿子结婚后便搬出去居住,因工作繁忙,偶尔回家探望。即便与家乡相隔甚远,吕大妈却从未感到孤单。“在社区里,我有个‘社区儿媳’——社工‘小和’,她时常上门帮忙、照顾我。每年过年,还能和社区一起欢欢乐乐地过年,我挺满足的。今年一收到活动消息,我马上就报名了。” 吕大妈笑着说。

小小的一顿饭,承载着满满的关爱,更增添了老人们的幸福感。

随着2025年新春临近,北站社区工作人员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今年的年夜饭,希望能再次为老人们打造一个温馨、欢乐的春节。

一人一剧场:用文艺传递温暖与陪伴

在民泰社区,活跃着一支特别的志愿者队伍——“一人一剧场”志愿者团队。这支队伍由社区老年人自发成立,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自2021年起,她们身着彩衣,脚踏轻步,带着精心编排的节目,走进社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家中,用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为老人们送去欢乐与陪伴。

志愿者们表演的节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京剧选段、韵味十足的民族舞蹈,还有老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单”,也可以由志愿者们即兴发挥。

在92岁高龄的时奶奶家中,志愿者们为她送上了一场“私人订制”表演。随着音乐响起,志愿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手执扇子,轻快地走进屋内,演绎了一段生动活泼的民族舞。欢快的节奏、生动的表情,瞬间让屋内暖意融融。时奶奶年轻时便对文艺情有独钟,尤其喜爱舞蹈与歌唱。此刻,她满脸笑容,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比划起了兰花指,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我家好久都没有这么热闹了,今天我好开心!”时奶奶说。

“一人一剧场”志愿者团队上门为时奶奶表演

表演之余,志愿者们还会与老人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故事。有时,志愿者们还会带上清洁工具,帮助老人打扫房间。她们的身影,成为了社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人一剧场”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罗金莲表示,“有些高龄老人因为腿脚不便,很少出门,还有些老人视力不好,无法看电视,长期待在家里难免会感到孤单。我们本身就热爱文艺表演,很愿意将这份热爱传递给这些高龄老人,为他们送上一些欢乐。这样不仅能让我们自己开心,还能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贡献。”

在过去的三年里,“一人一剧场”志愿者团队已经累计为50余位高龄老人提供了上门表演服务,参与演出的志愿者达200余人次。

临近新春佳节,志愿者们还准备了福字和春联,将节日的欢乐与美好的祝愿送入老人们的家中。当红彤彤的春联贴上门楣时,整个房间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和温情。

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

位于深圳五区交汇的核心地带,民治街道以其庞大的人口基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深圳高密度城区的代表。这里,实际管理人口近100万,老年人口约5.4万。近年来,民治街道实施了一系列关爱老人的“硬招”,荣获“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称号,其下辖的大岭社区也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截至去年10月,民治街道已建成各级各类养老服务站点14个。同时,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康等阵地资源,全域嵌入式建设3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长者就近提供医学采样、康复理疗、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医疗、养老服务,形成了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多项服务指标领跑龙华区。

在“数字龙华”的背景下,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民治街道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将智慧养老服务“送”进家门,为61位独居困难老人配备远程呼叫、智能腕表、陪护机器人等智能养老产品,借助智能技术为独居困难老人筑起一道“安全网”。

在解决老年人“食”的问题上,民治街道也下足了功夫。依托长者服务阵地、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在北站、龙塘等8个配餐需求较大的社区设置10个助餐点,累计服务长者4万人次,总数位居龙华区首位,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对于特殊困难老人,民治街道统筹各社区根据“定格+”治理模式,结合片区格、网格、楼栋格、楼栋长工作职责,引导参与特殊困难老人关爱帮扶工作。其下辖的大岭社区,每年向社区重点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为重点老人提供固定时长的陪护。居住在大岭社区中航天逸的林土桂,因脑出血卧床十余年,一个月上门两次的护理服务让一家人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压力,林土桂的身体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从原先只能卧床休息到如今能够借助轮椅进行简单的活动。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后,如何让“夕阳”更美?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老年人追求精神层面的养老。民治街道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大方面着手,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助力他们实现积极、充实的养老生活。

在北站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活动丰富多样,长青老龄大学、长者生日会、长者烘焙班、“百家宴”PK赛、中医理疗等项目一应俱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北站社区老年人参与长者生日会

北站社区长青老龄大学课堂上,老年人学习京剧装扮

吕大妈便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书法天地。每天上午9点,她都会前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练习书法。吕大妈笑着说:“路上碰到朋友打招呼,我就说去上班,我的‘单位’就是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得去。”说着,她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手机相册里的书法成果,“你看,这是我们的毕业典礼和毕业作品展,这是我写的字,还不错吧!”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民治街道主动搭建平台,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

于是,民泰社区成立“一人一剧场”项目,辖区内能歌善舞的老年志愿者们主动结伴,以“小老服务老老”“文艺服务+支持陪伴”的形式,走进高龄老人家中,提供个性化志愿服务。

北站社区组建了一支由老年群体构成的“邻里守望志愿队”,“队伍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团结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这里,‘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深入人心,邻里间互帮互助。”北站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不久前,北站社区为“邻里守望志愿队”拍摄宣传短视频,邀请郭大爷所在的合唱团编写歌词、创作歌曲,而郭大爷更是以“男主角”的身份亮相。此外,北站社区还定期举办长者茶话会。从完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到设计北站社区“创意空间”,从普及日常安全知识到开展消防安全演练,都有老年人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红山社区的老年人凭借各自专长,自发创立了社区老年协会。红山社区积极响应,充分利用老年协会的资源与热情,为老年人搭建起展现风采的舞台,组织了一系列半公益性的才艺培训活动,如书法、民族舞等,为有深入学习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同时,红山社区携手辖区内的银行、商家等,共同推出了“红山·红”亲邻流动大舞台、画展及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流动巡演融合便民市集的方式,深入小区和城中村,为居民送上精彩的文艺表演。

红山社区“红山·红”亲邻流动大舞台上,老年人上台表演

作为“全国健身球之乡”,去年,民治健身球队代表深圳参加“第四届全国老年人全健会健身球交流”活动,斩获2项金奖。

民治街道“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老年书法家指导孩子们练习

采访结束后,记者途经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目光瞬间被一处展示栏牢牢吸引。

这方展示栏,是北站社区专门为居民打造的风采展示窗口。驻足栏前,一幅幅出自老年人之手的作品精彩纷呈。他们以独特视角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瞬间,以刚劲笔锋书写横竖间的深厚底蕴,以斑斓色彩画出山河里的诗意生活。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创作者的智慧与心血,彰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此刻,北站社区工作人员的话语在记者耳边回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岁月流转,人人都会变老。我们现在关爱长者,未来当我们老去时,也会有人关怀。”这份温情与敬意,在民治街道内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流淌,让老年人感受到如家般的温馨,也成为了街道文化中一抹动人的色彩。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白念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