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关于“适老化”,听听老人们的大实话

2024-06-14 05:08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福田区推出的适老化改造,让一些辖区的老年人得到了实惠,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体现了物质层面的改善,那么改造过程中,人与人彼此交织的情感、共同建立的温情,则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关怀

地面太滑容易摔倒、夜间上厕所起身困难、洗澡久站容易疲劳、厨房做饭忘记关火、老房子下楼不方便……居住在老旧小区的老人们面临着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适老化改造,即通过对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以及家具配置、生活辅助器具、细节保护等作一定调整或修造,以适应老年人的使用习惯,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退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亿,占全国人口的18.7%,且老年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和“首善之区”,福田区服务着全市约30%的户籍长者(截至2023年9月数据),而辖区内的一些老旧小区仍存在“不适老”问题,如:未安装电梯、未设置无障碍坡道等。

2021年11月,国家通过《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发展适老产业。深圳民政局于2023年6月开始实施《深圳市开展“0570”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办法(试行)》,通过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辅具适配等方式,为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中度及以上失能的60-69周岁户籍老年人和7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资助。其中,分散供养特困老人最高可获2万元资助,其余符合条件的最高可获1.2万元资助。

目前,深圳市已累计完成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超1万户。其中,福田区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超3000户,位居全市第一。福田正通过一项项切实举措,书写从“养老”到“享老”的蝶变故事。

陈姨:“社区拿我当老宝贝”

一个城区的温度,久居其中的老年人感触最深。“社区拿我当老宝贝一样,知道我一个人在家,经常上门来关心我!”面对像老朋友一样上门的社区工作人员,居住在园岭街道园东社区某小区82岁的陈姨感慨说。

陈姨现年82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来深建设的“开荒牛”之一。198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陈姨随老伴从上海来到深圳,老伴成为深圳大学教授,她则在深圳市迎宾馆工作。

据陈姨介绍,当时深圳的条件和现在没法比。但由于年轻时曾经下过乡、插过队,陈姨什么样的苦没吃过。因此,打扫卫生、走路上下班,这些事对她来说不算什么。正是因为过去吃的苦太多,陈姨才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苦过之后才知道甜”。

老伴先于她离世,儿子也因病去世,只有即将上大学的孙子与她相依为命,但陈姨对生活相当乐观,生活过得一点不马虎。跟一般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一样,陈姨智能手机玩得倍儿溜,每次下楼买菜全是用手机支付。“肯德基搞优惠,她比我们都先知道!”一旁的社工补充说。

这次“适老化改造”,陈姨是园东社区最积极响应的一批住户,她家换上了智能锁,再也不怕出门忘带钥匙了;厨房的台面也全部翻新了一遍;床上加装了扶手,洗手间装上了一字型扶手和防滑装置。“洗手间的扶手太重要了,有一次我冲凉不小心滑了一个劈叉,就是靠着这个扶手慢慢撑起来的,如果没有这个扶手,后果不堪设想。”陈姨回忆起滑倒的经历仍然心有余悸。

从上海来到深圳,陈姨感触很深,她认为深圳对老年人非常友好:“年满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有300元的补贴,现在又推出了这个适老化改造,我觉得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深圳人太幸福了!”

杨叔、刘姨:“过去很苦,现在幸福,以后更开心”

今年83岁的杨叔,家住园岭街道园东社区,退休后因病残疾,幸好有“适老化改造”这项工程为他送来了残疾人专用轮椅,还给他们家厨房、洗手间进行了适化老改造,让他们感觉到了政府满满的温暖。

据比杨叔小七八岁的老伴刘姨介绍,杨叔来自广东肇庆,曾是深圳边防六支队的干部,曾经参与筹建深圳传染病医院(后改名为东湖医院),退休后腰椎退化,大部分时间需要坐轮椅;疫情期间阳过之后,杨叔还染上了“白肺”,到如今,连说话都不太利索。好在有刘姨和保姆的照顾,现在家里又经过了适老化改造,这让杨叔一直很感慨——杨叔和刘姨住的是早期买的电梯房,上下楼遛弯问题不大,如今有了轮椅上下更方便了。

杨叔和刘姨有两个女儿,一个住在同一栋楼里,另一个住在侨香村,平常家里有保姆照顾,记者上门的这一天恰逢保姆回广西老家了,刘姨早早结束了在园岭街道园东社区的舞蹈培训课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收拾房子迎接客人。谈到适老化改造,刘姨双手赞成:“这个政策好啊,家里换的都是急需的,有智能锁、有轮椅、有如厕椅、换了抽水马桶,感谢政府的关心和照顾。”

据一旁的社工介绍,刘姨还是园东舞蹈协会的骨干成员,有老年协会的演出任务,因此每天她都很忙。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刘姨看起来很年轻,她笑着称:“现在国家政策对老年人很友好,我们过去那么辛苦,现在还没享受够,以后要多开心呀。”

潘姨:“很满足,很知足”

家住鹏程花园的潘姨今年78岁,老伴走得早,她一个人居住。这次适老化改造,她家要的东西不少,最后一算账竟然远不到12000元的门槛。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政府把什么都想到了,我已经很知足了。”

潘姨和老伴都来自广东韶关,作为地质勘探队的骨干成员,早在1981年他们通过干部调动来到深圳,见证了深圳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早期来深圳,地质勘探队不仅担负着钻探勘测的任务,还有一个任务是打井,为居民们提供饮用水。“所有要建的房子必须先进行地质勘探,因此,我老伴作为紧缺人才调到深圳。当时在茅棚里住了一年,回家之后,床上一摸都是灰和土,条件很艰苦,直到一年之后单位才建了房。”

由于长期在野外工作,老伴膝关节有毛病,原来住在单位分的房子,每天上上下下爬五楼,非常不方便,20年前换到有电梯的如今这套房子,可惜老伴没享受几年就走了。由于老伴走得早,潘姨平常一个人在家居住,这次适老化改造,潘姨在两位深大学生的评估和帮助下,安装了防滑垫、折叠助浴椅、一字型扶手、可移动床位护栏,更换了吸顶灯、安装了充电式小夜灯,要了两张适老化餐椅、一张适老化换鞋凳,安装了远距离门铃、防走失手环、无线红外探测器、煤气泄露报警器,厨房还更换了抽拉式水龙头,最后一算账,费用还不到12000元。

目前,潘姨每月享受200元的高龄补贴,有空时散散步,去长者饭堂吃个早餐,日子过得悠闲自在。“现在政府为我们什么都想到了,我已经很满足了,也知足了。”

潘姨表示,有时候想起需要的东西,但不知道在哪儿买,也不知道找谁装,对于政府提供的服务商,她感到满意又放心,“宁愿自费也愿意”。

胡叔:“深圳气候好,对老年人也好”

适老化改造,充分尊重居民的自主意愿。家住沙头街道新洲社区的付姨家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后,她最满意的是自动升降晾衣杆。

付姨今年73岁,1990年代来到深圳。由于老伴腿脚不好,老是痛风难受,听说有适老化改造,付姨和老伴二话没说就提出了申请,先进行了洗手间防滑、坐便器的改造,安装了一字型扶手,又安装了智能锁,进行了厨房柜门的定制改造,接着就是在阳台上安装自动升降晾衣杆。“以前晾衣服要踩在凳子上,现在年纪大了怕摔,所以装了这个自动升降晾衣杆,拿一个遥控器就可以控制升降,还可以亮灯以及制冷、制热,这次改造我最满意的就是它了。”付姨开心地说。

对于这次适老化改造,付姨对第三方供应商服务的质量很满意,自从提出申请后,不到两个月全部弄好了,对于材料和安装质量都很满意,“安装服务又快又好,用起来感觉不错”。

目前,除了照顾老伴外,身体不错的付姨还有两个孙子要看护,每天的时间大部分都围绕着孙子们转——接送孩子、做饭做家务。

刘叔是居住在沙头街道新洲社区的老人,今年77岁,是一位退伍老兵,退伍后他加入了红星志愿者队,做义工回馈社会。这次适老化改造,刘叔家改造了开关电源和顶灯,增加了手杖、轮椅、如厕椅、智能报警器等。

由于老伴过世早,刘叔平常是一个人在家照顾孙子,孙子目前在读初中,半个月回家一次。刘叔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一个在云南。刘叔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每逢节假日,新洲社区领导会登门慰问,有时候新洲社区书记还会亲自过来,这让刘叔很感动:“政府对我比较照顾,现在又帮家里完成了适老化改造,我非常感动。”

胡叔是居住在沙头街道新华社区的老人,在老家55岁提前退休后来深圳,如今已是82岁高龄。他和老伴生有一儿两女,都在深圳安居乐业。由于膝盖不好,最近几年胡叔大部分时间需要坐轮椅,这次适老化改造,他安装了自动抽水马桶,更换了吸顶灯,厨房柜门全部更换了,还安装了厕所扶手,增加了防滑垫。这么多年,胡叔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深圳市政府对老人的照顾:“深圳不仅气候好,对残疾人、对老年人也好,感谢政府的关心。”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提供上门改造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们打成了一片,老人们都保存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微信和电话,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和社工联系。通过这次适老化改造,很多社区工作人员与独居老人们成了“忘年交”。有一段时间社工没上门,老人们还十分想念。

福田区推出的适老化改造,让一些辖区的老年人得到了实惠,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体现了物质层面的改善,那么改造过程中,人与人彼此交织的情感、共同建立的温情,则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关怀。这两个层面都是“改造”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高志明

编辑:刘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