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应发挥引领作用|理论周刊

黄冰婵
01-20 08:40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高校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底蕴


提 要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是一个接续过程,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了解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群体画像及成长规律,主动和中小学携手跑好“接力赛”,传好“接力棒”,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举措,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高校应主动思考所承担的角色和使命,找准“牵引者”和“带动者”角色定位,强化立德树人使命自觉,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命题,高校应敢为、能为、善为,挺膺担当,奋发作为,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路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底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举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是一个接续过程,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了解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群体画像及成长规律,主动和中小学携手跑好“接力赛”,传好“接力棒”,积极引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凝聚共识。

协同育人资源的整合之需。高校具备学科专业齐全、教学资源优势突出、师资团队力量充足、科研实力过硬及平台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能够更好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有利于达成一体化建设目标。

破解思政教育痛点的实践之需。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但当前大学生易受到家庭关系、教育内容、利益导向等因素影响,在价值观、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一些“成长的烦恼”。中小学阶段的正确引导和育人育心尤为重要。高校可以从解决大学生成长困境着手,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视角切入,找准症结,为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优化思路、给予思政课痛点难点问题解题方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高校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权责定位不清晰。目前高校与大中小学协同合作中仍面临权责定位不清晰的难题,导致高校引领内驱力不足,未将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完全融入学校发展规划中,缺乏统筹谋划主动性。

一体化进程存在联动壁垒。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落地,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中小学之间、高校与二级教研单位之间增强联动,树立一体化建设理念,形成合力。但目前部分高校之间沟通不畅,难以达成统一共识,在行动中“各行其道”,导致思政教育资源重复或搁置浪费。不同区域大中小学资源优势特色各异,权责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共享等问题还未明确,影响协同合作的效能。

考评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不同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构建思路和特色举措各异,工作成效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体系不同,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思考和投入不一,现阶段缺乏完善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高校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面对上述问题,须有针对性地探索高校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路径,让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科学分工、协同共进,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的顺序性和衔接性,有效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明确高校引领权责定位,做到共同履责不缺位。推动增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理念,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定期交流机制等,启动高校牵头的共同体项目。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担责,将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学校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压实主体责任。

主动打破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新局面。首先,高校要开发与大中小学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相匹配的特色思政课教材和品牌课程,组建教学研究联盟,搭建集体备课平台,开放教材案例库素材库,打造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金课”,研发数字思政课程,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其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联动,提升育人本领,高校应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长的“赋能平台”,完善“帮、带、扶”和共享机制,通过同课异构、送教上门、多点培训等方式,加强交流;建设思政课电子库,提供微课、慕课、示范课、精品课等教学资源,长期提供智力支持。再次,推进资源一体化建设,切实强化高校牵引力和区域联动力。依托高校校史馆、图书馆、实践教学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调动基层教研单位的积极性,向广大中小学生开放,上好“大思政课”。绘就“红色立体思政课地图”,积极挖掘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通过大中小学同讲党史故事、同演红色剧目等形式,打造入脑入心的“沉浸式思政课”。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打造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评估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衡量长期成效,对于相关工作方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突出成果进行纵向对比;提高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考评智能化水平,研发系统评价功能,明确考核目标、指标、主体等,注重收集参与主体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定期总结改进,形成研究报告;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把思政课教师的贡献切实纳入到评优、职称晋升的考评中,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系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讲师、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辅导员)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黄冰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