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2.0版惊艳亮相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利民 文/图
01-09 20:5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月7日、8日,由东莞市文化馆出品的原创力作——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2.0版,以全面升级后的全新面貌,惊艳亮相东莞玉兰大剧院,连续2天,连演4场,场场火爆。这是《可园可源》继2024湾区文采会成功首演之后,又一次在舞台上华丽绽放。

艺坛佳话的现代潮流表达

东莞可园,岭南园林之珍品,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主人张敬修与岭南画派鼻祖“二居”——居巢、居廉的故事,广为流传。“二居”曾受张氏之邀,客居可园十年,创新“撞水撞粉”写生技法。可园因而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可园可源》讲述的便是这段大家所熟知的艺坛佳话。

这部接地气的作品,以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专业文艺团队为班底,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等单位,并特邀陈若平、林芷羽等业内专业团队加盟,历时8个月时间倾力打造。

《可园可源》集音乐、舞蹈、绘画、科技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以国乐演奏为主、舞蹈情景表演为辅,并配以现代科技和机械舞美,大量运用激光成像技术,力求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观众从全新的角度领略岭南文化之美,读懂东莞这座城市崇文尚艺的人文精神。

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精神

此次亮相玉兰大剧院的《可园可源》2.0版,相比2024湾区文采会首演时的版本,时长增加、结尾升华,并加入新曲、新舞蹈,让观众更加深刻地领略到岭南文化何以历久弥新、引领潮流的独特魅力,感受“花到岭南无月令,月照可园风随起”,更加凸显东莞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历史地位。

音乐总监、作曲陈若平在创作过程中几易其稿,反复修改锤炼。“这部作品,是带着80、90后对广东音乐的理解呈现出来的。”陈若平表示,《可园可源》在音乐主题上使用了有着广东音乐标识性的“冒头”,在编曲上也大量加入了属于80后和90后音乐审美的“巧思”,其中有如电影配乐般宏大的编排,也有极简乐器对话的编排,还有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经典,是一次对广东音乐的新尝试。

“高水准的舞台精品艺术需要高水平的演出呈现。在近一年的排演中,舞蹈创作团队不遗余力地尝试新的艺术元素和艺术风格,在各个方面做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只为用舞蹈讲好可园故事,不负观众对这部新作品的期待。”《可园可源》舞蹈统筹魏阳阳说。

美妙绝伦的岭南美学盛宴

“很有本土特色内涵,支持这种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发扬创新!”“太震撼了,堪称视觉和听觉盛宴,美妙绝伦!”“太有岭南风情了!”……全新呈现的《可园可源》2.0版,以美妙动听的国乐演奏,梦幻般的舞美设计,细腻无瑕的精致妆容,以及绚烂夺目的灯光效果,呈现出一场令人陶醉的岭南美学视听盛宴,收获观众阵阵掌声。

8日晚的最后一场演出圆满落幕后,还举行了《可园可源》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主创人员等齐聚一堂对《可园可源》给予了充分肯定。“东莞市文化馆在对本土文化的塑造和弘扬方面走在了全国文化馆的前列。”“《可园可源》实现了对艺术样式、地方文化、创作主体的开放性探索,充分展现了群文人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画面感很强,后续可增加更多岭南特色的音乐元素”……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这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大背景下打造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并对《可园可源》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当我们深入了解岭南画派的发展之后,岭南画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于是我们下定决心用创新的方式来表达岭南画派,所以就有了‘实验剧场’这种探索型的形式来呈现这部剧。”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下来我们将持续打磨提升,努力让《可园可源》更加完善,让更多人领略到岭南人文之美、底蕴之深、活力之强,读懂东莞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利民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