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深圳医院完成高难度罕见宫外孕手术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向雨航
01-08 20: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宫外孕是妇科常见且危险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诊治,随时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妇产中心团队成功为一凶险、极罕见的宫外孕(腹膜后异位妊娠)患者实施了经脐单孔腹腔镜后腹膜入路手术,实现微创无痕,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经相关部门检索确认,此创新手术为全球首例,标志着医院在技术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为医学界处理类似复杂病例提供了参考。

胚胎长在夹缝中,是极罕见的宫外孕

30岁的陈凡(化名)两个月没来月经了,生过俩娃的她意识到“可能又有了”。买来验孕棒一测,果然,两条杠,中了。

“来都来了,就生下来吧。”对于这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全家人都抱着美好憧憬。

直到2024年11月下旬,陈凡感觉肚子隐隐不舒服,阴道还断断续续出血。到家门口的医院检查发现,胚胎竟未着床在子宫内,反而着床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形成了混合包块,被诊断为极为罕见的“腹膜后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据介绍,大约95%的宫外孕都发生在输卵管,其次是宫颈、阔韧带、卵巢与腹腔妊娠。根据文献报道,后腹膜异位妊娠是腹腔妊娠的特殊类型,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病死率比非腹腔妊娠高7倍。

面对如此罕见的宫外孕,医生也感觉到棘手,建议陈凡到北大深圳医院进行手术。

第二天一大早,陈凡就来到北大深圳医院门诊,妇产中心主任李长忠接诊了她。结合“停经、腹痛、阴道流血”的三个宫外孕典型症状,门诊复查了陈凡的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已经涨到了49977.48IU/L,这意味着绒毛的活性非常强,出现大破裂、大出血情况的风险性比较大。于是,进一步安排她做了磁共振和CTA血管造影的检查,以明确手术路径和风险。

从影像检查结果来看,陈凡的胚胎位于腹主动脉旁,紧贴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几条大血管,就像“长”在几条血管夹缝中,位置较高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加上肠道组织的阻碍,暴露的视野非常受限。

李长忠表示,陈凡的这种情况是宫外孕中十分罕见的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妊娠,也是所有腹腔妊娠中最凶险的一种,这种类型的宫外孕不仅难以早期发现,而且由于其位置特殊,靠近大血管,就如同一颗“炸弹”,一旦破裂,可能导致严重出血,危及生命。

采用单孔腹膜外技术,挑战手术“无人区”

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拆除这个“炸弹”。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身经百战的李长忠非常谨慎。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腹膜后异位妊娠的罕见案例,主要采用传统多孔腹腔镜或开腹入路手术切除。

然而,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他,要成功“拆弹”,传统的治疗方法显然不够,需要更加创新和精准的技术来解决难题。

“在处理腹膜后,尤其是涉及肾静脉区域的手术时,常规多孔或开腹手术会面临肠子遮挡、暴露困难以及创伤较大的问题,但如果在腹膜外进行手术,相较于腹膜内,则可以提供较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李长忠说。

谁来第一个吃螃蟹呢?

李长忠第一时间想到了不久前在全国妇科单孔手术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的妇产中心主任医师王云飞,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单孔腹腔镜 、多孔腹腔镜腹膜外手术技术,还在类似复杂手术——如腹主动脉旁肿瘤切除术中积累了成功应用经验。

经妇产中心团队讨论,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决定采用单孔腹膜外技术,由王云飞主刀,为患者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后腹膜入路切除肾静脉水平腹膜后异位妊娠”手术,实现最小创伤和最大获益。

据介绍,这种手术还是无人区,目前国内外尚无公开文献报道,属于创新性尝试。手术的难度在于,单孔腹腔镜使手术器械进入人体通道受限,医生的手术视野受限,腹膜外的手术方式又让操作空间压缩,术中操作难度和术后并发症风险都比较高。

有过一次宫外孕经历的陈凡意识到,这手术不简单。但是相比于在肚子上再开一刀,她更愿意尝试这次的微创手术。

3个小时成功“拆弹”,术后伤口几乎无痕

术前,李长忠牵头举行了全院MDT(多学科)会议,再次详细讨论手术方案,并与血管外科、心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准备紧急预案。

根据原来的治疗方案,先通过药物治疗将患者的HCG降至较低水平后,再进行手术。然而,药物治疗4天后,HCG急速涨至61437IU/L,这意味着药物治疗无效。她很难等到合适的手术时机,需要立即手术。

2024年12月3日,陈凡在全麻的状态下,由王云飞主刀,实施“经单孔腹腔镜腹膜后妊娠物清除术+盆腹腔粘连松解术+体腔血管探查术”。

首先,王云飞通过肚脐在腹膜后开了一个小孔,提起腹膜并充气撑开,将部分器官推开,形成一个临时的暴露空间。这个空间排除了肠道、输尿管干扰后,更易暴露手术视野及避免肠道、输尿管副损伤。

紧接着,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后腹膜间隙,避免损伤到胰腺等器官。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随着空间变大,麻药扩散后代谢也跟着加快,肌肉收缩,原本的空间逐渐“缩水”蔫塌。

为了解决这问题,王云飞赶快调整药物使用,拆解原有空间结构并重新建立腹膜外环境和视野。期间,麻醉科医生汪忠玉及时配合,充分给予肌肉松弛药物,保障了手术空间。

随后,就是寻找病灶。经过一翻探查,终于在肾静脉与腹主动脉交叉位置找到了一个4*4*3cm乒乓球大小的紫蓝色病灶。虽然术前已经知道病灶的位置,但是当真正看到这个紧贴着大血管的病灶时,手术台前所有人的心都不免悬了起来,大家都知道,术中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

王云飞一边用超声刀小心翼翼、抽丝剥茧般逐层分离囊肿周围的腹主动脉及小血管分支,一边及时吸除表面附着物。整个过程还要控制出血,手术团队屏气凝神,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生怕出一点差错。

直至整个“拆弹”成功拆除,手术持续了3个小时,术中出血不到100ml,术后也没有并发症。术后,患者快速恢复,HCG也迅速下降,12月8日顺利出院。

△术后一月复查手术伤口几乎无痕

让陈凡最高兴的是,手术部位在肚脐上,伤口愈合后几乎看不到刀口,真正实现了“无痕”。

“这个虽然难,但通过单孔腹膜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腹膜后妊娠,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从心理到生理都带来了更好的体验。”王云飞说,这次手术的成功对后续类似病症的处理具有借鉴价值。

术后,妇产中心将相关资料提交至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进行专业详尽的国内外文献检索。最新的检索结果确认,此病例为全球首例报道,标志着北大深圳医院在技术创新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再次彰显了医院在复杂病例救治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向雨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