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牛肉含量要超90%!深圳er打边炉的“心头好”有了新标准→

读特客户端综合
01-07 17:1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口感Q弹,肉香四溢的汕头牛肉丸有了新标准:牛肉含量必须超过90%,或牛肉与牛筋总含量达到90%以上。

有一种美食

肉质紧实Q弹

弹到能当乒乓球打!

电影画面

一口咬下去,汁水迸溅

满满的牛肉香充盈着整个口腔

......

它就是在周星驰电影《食神》里

C位出道的“濑尿牛丸”

也是广东人餐桌上常见的潮汕牛肉丸

电影画面

1月6日

汕头牛肉丸拥有了新标准——

牛肉含量必须超过90%

或牛肉与牛筋总含量达到90%以上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了新修订的《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汕头牛肉丸》,该标准于1月6日起实施。

根据新标准,汕头牛肉(筋)丸是指以鲜、冻分割牛肉(含或不含牛筋)为原料(牛肉含量大于90%,或牛肉与牛筋含量之和大于90%),不包括牛的食用副产品(内脏、脂、血液、骨、皮、头、蹄、尾等),添加适量水、食用盐、淀粉及其他辅料,以汕头传统槌打或机械方式糜化,制成丸状、固化成型的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非即食调制肉制品。


感官要求方面,汕头牛肉丸应形态完整,呈球丸状,大小均匀;富弹性,手指压后迅速恢复原状;不发黏;切面气孔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表面及丸内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异物


新标准对产品标签也有要求。预包装产品标签的标注内容应标示产品原辅料名称、牛肉(筋)含量、非即食提示信息及烹煮方法。散装产品应在盛装容器、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名称、原辅料名称、牛肉(筋)含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图源:IC photo

潮汕牛肉丸不仅本地人百吃不厌

还登上了全国各地居民的餐桌

甚至名扬海外

是潮籍侨胞引以为傲的家乡著名小吃

但你知道吗?

潮汕牛肉丸

其实是客家人发明的

以前,在山区居住的客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为了方便保存牛肉,有人就想到把肉剁碎、加盐,做成丸子后再煮熟保存,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当地的一种小吃。

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汕头的开埠,许多客家人过去从事商业活动,他们挑着小担,在潮汕地区走街串巷,叫卖牛肉丸汤。聪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将它移植过来,融入潮汕饮食文化,形成汕头牛肉丸制作技艺,自二十世纪30年代已自成一体。

当时最为著名的是汕头新兴街的“罗锦章牛肉丸”,其制作技艺被公认为正宗。《潮汕百科全书》第401页“牛肉丸”科目也有专门记载:“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具有特色而闻名”。其制作牛肉丸、牛杂汤有独家秘方,坚持人工槌打和软浆制法,在软浆中又加入了白膘肉丁粒,制作出来的牛肉丸柔软弹滑爽口,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和认可,也为擦亮“汕头牛肉丸”金字招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源:广东发布

真正的汕头牛肉丸

是“揍”出来的

汕头牛肉丸为什么这么好吃?

秘诀是……

打!

狠狠地打,打,打!

汕头牛肉丸的制作从牛的屠宰到最终做成丸子,整个过程不超过六个小时。需选用三年以上的精壮老牛作为原料,老牛肉质细腻紧实,脂肪含量低,最适合拿来做牛肉丸。

切下来的老黄牛肉,剔骨去筋,切成肉块,然后反复捶打。切块是为了保持牛肉纤维的完整性,捶打则是为了使牛肉中的肌肉蛋白得到延展,增加牛肉韧性。

手打牛肉丸,需要用两根3斤重的铁质方锤反复捶打,打到牛肉的筋和肉自然分离,肉沫四溅。在剔除筋膜油脂后,继续反复捶打,使得肌肉纤维不断延展折叠,牛肉成色泽鲜亮的肉糜。

千锤百炼后的肉糜,加入适量生粉、食盐、味精,用手掌搅拌揉拍,使肉泥留有气泡,进一步增加了肉丸的弹性,保留了牛肉的营养成分和肉质的弹性。

随后,用手将肉糜迅速挤成丸,放进温水(水温根据当时气温掌控)中浸泡定型。

最后一步就是氽丸了,氽丸汤水量要充足,用慢火将丸边氽边搅拌,至熟透即可。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

香喷喷的牛肉丸就出锅了

再加上灵魂蘸料沙茶酱

简直让人食欲大开~

图源:图虫创意

看到这里

今天的晚饭

你是不是已经有想法啦?

(综合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网站、广东新闻联播、南方农村报、南方日报、南方+、广东科普、国际在线、汕头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