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局了解到,《深圳市2015年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2015年深圳首次出现全年和夏季城市热岛强度均降低的情况。
具体来说,2015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0.93℃,较2014年降低0.17℃;城市热岛强度维持“中强东弱西居中”的分布格局,热岛中心区域仍主要是中部罗湖区、龙岗区西部坂田、布吉、南湾、平湖街道以及龙华新区观澜、观湖街道等区域,但强度较2014年有所减弱,城市热岛强度超过1.0℃的范围较2014年大幅缩小;2015年夏季6-8月深圳城市热岛强度为1.09℃,满足住建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城市热岛强度(小于2.5℃)的要求。
图1 2015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单位:℃)
图2 2015年与2014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差值空间分布(单位:℃)蓝色表示城市热岛强度减弱
深圳市气象台专家分析,2015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降低,与冬季温暖,10℃或以下寒冷天数刷新历史最少记录(仅4天),从而取暖能耗少有关。夏季6至8月城市热岛强度降低,可能与2015年夏季空气干燥,平均相对湿度创历史新低,从而人体热舒适度有所改善,空调制冷量因此相应减少有关。另外,2015年出现33℃或以上炎热天气的时间较2014年推后了半个多月,即热得更晚一些,这可能导致市民开始空调制冷的时间整体推后,从而相应的能耗废热排放减少,助推2015年夏季城市热岛强度降低。
气象专家表示,2015年夏季在历史最热情况下城市热岛强度创近5年新低,反映了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近年来深圳城市热岛强度呈波动变化,2015年首次出现全年和夏季城市热岛强度均降低的情况,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在全市城市热岛强度普遍减弱的背景下,光明新区北部和龙华新区北部城市热岛强度明显增强的情况,值得引起注意。
·链接·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主要危害是,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健康。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还会增加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的机会,进而消耗大量的电力,增加用电负荷,同时产生更多的废热进一步增强热岛效应。
编辑 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