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公安分局蛇口派出所海滨巡区,有一位社区警长,他没有响亮的头衔,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破案经历,但他的名字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姚光强,50岁出头,三级高级警长,短发微霜,一身警服已然是他的第二层“皮肤”。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社区民警,大家平安了,我才能安稳睡觉。”
从安化农校的学徒,到毅然投笔从戎,再到95年部队转业成为警察,他的每一步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他坦言,“人这一生,总是在每一个关口做选择。可能谈不上伟大,但都努力问心无愧。”
市民为海滨社区警务室送来锦旗
琐碎日常中的闪光时刻
从警27年,有20年是在基层担任社区民警。在采访中,姚光强轻描淡写地讲述了他的日常:“社区警察是琐碎的。今天是邻里纠纷,明天可能是公共安全的突发状况,再或者是居民对安装电梯的争执。”他所在的辖区有近两万人口,居民群体既有年轻白领,也有孤寡老人和流动人口。
姚光强的一天,总是从居民的电话开始。无论是吵架的夫妻、争执的邻居,还是精神障碍患者的突然发病,他都需要亲自走访、调解甚至解决问题。一天中,他切换多种角色,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人生导师。他的日常节奏,是一曲快慢交错的协奏曲:早晨7点起床,晚上10点多回到家,白天穿梭于各个居民楼、商铺和辖区企业,晚上处理噪音扰民投诉,有时还要赶赴突发事件现场。
温情与智慧交织的故事
姚光强最动情的讲述,来自他处理的一桩陈年纠纷,一个在深圳打工的餐厅服务员上汤时不小心泼到了客人身上,而那位客人不太友善,声称要餐厅赔偿巨额费用。姚光强赶到现场后,用幽默和威严“双管齐下”,既安抚了情绪激动的服务员,也让对方心服口服地接受了餐厅的象征性赔偿。多年后,这位曾经的服务员开起了自己的餐厅,至今仍和姚光强联络互动。
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加装电梯的矛盾调解。一楼住户觉得电梯影响光线和生活空间,高层住户则认为加装电梯是生活刚需。姚光强带着警务室队员逐户上门,与居民促膝长谈,并通过组织社区座谈会明确双方需求,甚至花上数小时劝说。他记得曾有一次为说服一名反对的住户,他从对方的家庭琐事聊到人生哲学,最后住户被他的耐心和真诚打动,答应不再阻拦工程进展。
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上,姚光强投入了大量精力。他提到一名女性患者因感情问题情绪失控,可能危害到自己和他人安全。他耐心陪伴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成功说服患者接受治疗,并联系其家属进行妥善安置。姚光强说:“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执法,也是服务。服务得好,很多矛盾根本不用发展到执法那一步。”
更复杂的案例中,还包括居民之间的持续矛盾。姚光强笑称:“除了女人生孩子的事我们不管,其他基本多多少少都要参与。”一次,有居民举报小区内深夜噪音扰民严重,姚光强在深夜亲自前往查看,发现是几名年轻人玩乐器。他并未直接采取处罚措施,而是与他们协商固定排练时间,避免打扰其他居民。
不惧基层管理的重重压力
姚光强的工作方法论展现了他的职业智慧。他强调每个辖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管理必须因地制宜。在一些老旧社区,他通过组织房东、治安队建立网络,将安全防控信息及时传递。在新建小区,他又与物业和市场管理方合作,确保问题能够快速解决。他提到,“每个辖区都有它的管理难点,但只要把物业和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姚光强所在的辖区,娱乐场所的密度几乎是蛇口派出所片区最高。这些场所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治理难题:从治安隐患到违法活动的风险。在娱乐场所治理中,他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检查、与场所负责人交流、安装监控设备等措施,确保所有场所合法合规运行。姚光强指出:“管理这些场所,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合作,让他们自觉遵守规定,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姚光强也提到,辖区流动人口多、居民背景复杂,他常常在居民矛盾的调解中发现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并通过社区工作站等平台协调沟通,尽可能地减少纠纷升级。
他总结道:“作为社区民警,既要有扎实的执法能力,更需要对辖区人情地貌了然于心。只有贴近居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姚光强热心参与社区活动
不忘初心的职业信念
采访尾声,当被问及在近30年的警察生涯中最大的感受时,姚光强沉吟片刻,说:“我想看到的,是辖区居民平安。社区平安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场面话,而是多年辛勤工作的总结。
姚光强的故事,是无数社区警察默默奉献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哪怕再普通的岗位,也能用心做到最好。无论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还是处理生活的琐碎小事,他始终践行着一个社区民警的职责与使命。
海滨巡区的每一盏灯火背后,都有姚光强和他的同事们默默守护的身影。他们是平凡生活的守夜人,而姚光强,正是其中闪亮的一颗星。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余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