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技术“润色”过的图片算侵权吗?
近日,李女士(化名)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自己发布在个人社交账号的cosplay照片,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电商平台商家用来当作商品封面图。李女士投诉后,商家用AI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并称“这样不涉及侵权”。
Cosplay照片成了商品封面图
“第一次发现商家盗用我的照片,是原图盗用。”李女士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为了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空闲时间会cosplay一些角色并自拍,发布在个人动态中。10月8日,她发布了最新照片,于10月12日经粉丝提醒,才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多个电商平台的商家使用。
李女士透露,最先被发现盗图的是拼多多平台的“可惟儿假发”店。她与商家沟通后,对方次日便将原图替换成用AI技术“润色”过的图片。
左图为AI润色过图片,右图为原图。
商家表示,该店图片通过人工智能换脸换场景技术处理,处理后的图片不足以让人联想到具体对应人像和具体图片,因此不涉及真人肖像侵权和作品著作侵权。
随后,李女士发现了多家商铺的盗图行为。对此,她于10月13日联系平台客服,对方提供了商品举报渠道。店家表示,“假发是自己手工处理过的,且图片修过,实物达不到宣传的标准。”随后,李女士对该店铺进行举报。
多平台盗图现象普遍,用户吐槽维权难
读特新闻记者发现,根据李女士的照片进行图片搜索,除了拼多多,在淘宝、京东、抖音等多个电商平台均存在商家盗用图片的行为。
由于此事屡见不鲜,不少用户在互联网平台分享了自己维权经历。网友“是不丢手作呀”告诉读特新闻记者,在自己投诉后,相关平台将涉事店铺列入了关注范畴,但并未下架该产品。
网友分享其在淘宝平台维权页面截图。
另一网友“窝头雪饼”则分享道,其设计练习作品遭某平台商家“郝三疯”侵权使用,并被制成胸针徽章。从8月22日得知此事后,她先后对商品进行投诉、联系电商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官方客服、法务部等,均未获得满意结果。
12月19日,读特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拼多多平台,客服表示,若用户作品在国家/地方版权局登记过,可前往拼多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反映问题;没有登记过,则可将相关内容发布至拼多多相关邮箱进行反映。客服介绍,平台会积极配合用户,进行肖像权、作品权维权,并对侵权行为进行打击惩处。
淘宝平台客服则表示,用户可通过淘天知识产权平台反映问题,届时需提供身份证信息、被盗用作品的原件与其原发布的(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链接(如有)及侵权评价的截图及相关的商品链接相关内容。对于直接在商品进行举报问题,客服表示也会有专门的处理,但一般该反映渠道无侵权类内容。若反映后商品未下架或作出处理,则可能是凭证核实并不足以充分证明侵权成立。
AI技术润色图片,版权究竟归谁?
商家使用AI技术对图片进行润色,到底是否构成侵权?AI生成作品的版权又归谁?
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针对一起涉及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该案判决认为,用户在使用AI大模型生成图片时,若投入了独特的智力,则生成的图片可被视为美术作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那么,像商家所为,通过李女士自拍原图为基础,AI技术为辅生成的照片,版权究竟归属何方?
广东金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羲航表示,在当前司法裁判中,AI生成图像在满足“接触可能性+实质性相似”的情况下,是可以构成著作权侵权的。对于商家使用AI技术润色过的图片,若与李女士的原图高度相似,使得普通人仍能轻易识别出主体身份,则构成对李女士摄影作品著作权的侵害。
AI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需根据作品创作的贡献来个案进行考虑。王羲航表示,以北京互联网法院的AI文生图案件为例,该案的特殊性在于原告使用了大量的限定词及参数等行为使得其对AI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拥有绝对的掌控力,故而法院认为原告适用AI生成作品的行为好比于画家使用画笔的行为。若AI使用者无法做到对生成内容拥有绝对的掌控力或不具有足够的独创性的贡献,则不应当享有AI产物的著作权。
同时,王羲航也指出,目前针对AI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公开数据进行训练的行为,并未明确构成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权利的侵害。但这一行为在客观上确实产生了AI方得利而作品权利方无补偿的情况,其正当性有待未来立法或司法机关的进一步界定。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