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景田的梅富社区,街道不宽,行道的榕树繁茂,四下里伸展着枝条。紧密错落的城中村楼宇间生活气息浓郁。楼上挂满晾晒的衣物,楼下以潮州摊贩为主的摊位上,肉菜鱼水果琳琅满目,做快餐的小店,小吃店时时溢出浓浓的烟火气。
租住在这块片区楼上的有医生、有公司白领。这个片区生活十分便利,费用也不高,算是“打工者友好型”的。不过也有些缺点,那就是晚上楼下吃宵夜喝酒划拳的噪音让人睡不好。正当这些租户还在为此烦恼不已时,没成想,幸福却突然来到了。
几个月内,噪音不绝的餐馆来了个华丽转身,变为一座静谧雅致的白房子。树影斑驳的外墙上印着“浮生常博物,记得去看花”两行字。从镂空的栏杆看进去,英式风格的装饰点缀花园,园里植物茂盛,蜂蝶飞舞,还有茶饮小座,阳光下满眼都是美,好似走在上海的洋房区。邻里、路人和放学的学生不免都很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可以进去瞧瞧么?
白房子的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就放在院门边,表明一周中的大部分时间大众都可以走进去免费参观。原来,这是一座名为紫识东苑的小型可持续主题的社区博物馆。博物馆由一个专业展厅和两个小型户外花园组成。更重要的是,建筑采用了多种可持续材料,以及可持续办公组合家具。比如刚刚踏进院门的那一块地砖,就是一块可持续材料做的,这让来客很具象地感受了一把“可持续”。而一楼的办公区的书架等家具都是可持续材料拼接的,十分朴素却又实用。
紫识东苑博物馆主要有艺术展览 + 自然教育两个部分的功能。比如“紫识植物园”让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有些花草都是和社区居民一起种下的。之前,一场“紫识植物园四季系列活动之春——花开啦”工作坊让社区的孩子们亲手种下了植物,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亲近大自然,获得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更懂得了植物们都是减碳小能手。花园内计划种植超过500株100种不同类别的植物,这些植物有食用、药用、观赏等不同类型。
紫识东苑有一套重要的馆藏宝贝:一套完整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套书是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共收录了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250余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000余件(套)、国外藏品3250余件(套),拍摄高精度底片共23000余张,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工程先后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2卷230余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集成。
记者看到,这套煌煌巨著在书柜中一字排开,气象不凡,让人心生敬畏。不过,这些大部头在这里并不是摆设,因为紫识东苑每个周五晚都会举行一场“‘大系’开卷”活动,每次活动将一本画册搬出书柜,一页页打开来与大众共同品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宋徽宗的《听琴图》,唐伯虎的《仕女图》 ,文征明的扇面……这些珍贵的宝贝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而观众们却能有幸在这里观赏收录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高清或放大的绘画作品。
驻馆艺术家、印唐工作室主理人唐平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研习古典艺术。作为“‘大系’开卷”活动的主持人,她通过摄像镜头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画作高清放大到投影屏幕上,并与观众深入浅出地一起探讨画作的内容。整个活动还会同时进行网络直播,普通的大众更可以通过提前报名预约来现场观赏。
“紫识东苑”能让普罗大众近距离地观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代经典绘画作品,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文化传承可持续”之道。一个周五的晚上,正值“‘大系’开卷”活动,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儿子来到现场,他们说,看到大屏幕上的绘画作品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虽然我们都不是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孩子也并不一定看懂了,但是感觉受到很好的一个熏陶,为孩子的心灵埋下了种子。”
紫识东苑整个空间规划和设计由创始人朱淑桢一手打造,其中“紫识植物园”是邀请了香港设计师设计的。二楼布置得十分雅致,里面有从世界各地博物馆带回来的文创,长条型的景观窗将街道上的绿意全部引入,十分别致。
紫识东苑一楼左侧是一个小小的展厅,开放几个月以来已经做了展览、丰富多彩的活动:归途——唐平河西走廊游记个展、“大海也是我的故乡”影像作品展、紫识植物园手工体验、印·唐书法体验、《奇域博物馆十日谈》放映会、雅集……
不久前,这里还引入了“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海洋文化相关的展览——《大海也是我的故乡》影像作品展。展览呈现了精美的影像作品和动人的主题影片,邀请广大市民共同探讨人与海洋的深厚联系,呼吁保护生态,倡导可持续消费生活方式。这天中午12点多,记者正在采访时,景龙小学三年级的七八位小朋友很自然地走了进来,松弛地席地而坐,看起了关于海洋的纪录片。看样子,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了。孩子们说,自从知道了这里是可以参观的,就时不时进来看看玩玩,每次都有新发现。
创始人朱淑桢谈到打造紫识东苑的初衷时说,这是缘起自己从小就为之痴迷、热爱的博物馆文化。“我大学一毕业就做艺术机构的翻译工作,当年叫‘文化交流’,现在叫‘文化出海’。”工作9年后,朱淑桢发现自己需要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于是她2011年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深造,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学位。
2012年,因工作需要,朱淑桢先后到了英国、新加坡等地游学。当她抵达英国著名的透纳当代艺术馆(Turner Contemporary),在当地交流学习了1个月,这段经历深深触动了朱淑桢的心灵,犹如打开了她人生的另外一扇门,“这里让我重新认识博物馆行业和创意文化产业,让我找到了人生理想!”通过考察,朱淑桢被透纳当代艺术馆“以观众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触动,当年这个理念在国内还未普及。
幼时家住景田,作为工程兵的后代,朱淑桢对景田这个片区充满了感情。 朱淑桢说,紫识东苑落地在景田城中村社区,是一份神奇的缘分,能为这个社区的居民服务很开心。
走进紫识东苑,大众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都是免费参观,你们靠什么挣钱生存?其实,几年来朱淑桢的团队先后为全国超过50家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政府部门、基金会、城市文化品牌、集团企业提供了专业的博物馆咨询、运营服务。两度获得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奖项及两度获得全国性文创大赛奖项,于2023年获国家级CSECC社会企业认定为文化体育与艺术领域的“中国好社企”。
朱淑桢表示,欢迎更多的科技企业加入他们的行列,共同开发设计博物馆公共文化数据服务,拓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更多市民提供开源的学习资源,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