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阿斌(化名)从野外溯溪(顺着溪流爬山找到溪水源头)归来后突然染上了“怪病”,还住进了ICU。经过两次就医,他的病因才终于被确认:原来,是野外的病原体侵入血液让他患上脓毒血症,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又进一步引发了赫氏反应。市疾控中心提醒:一旦接触不明水源或野生动物后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外出郊游史。
溯溪归来浑身发热酸痛,一度住进ICU
登山、溯溪、夜爬、观日出……阿斌是一位热爱户外的发烧友,每逢周末都会找好“搭子”,然后一行人扎进野外。今年,他又爱上了溯溪。
在最近一次溯溪结束的第二天,阿斌突发高烧,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起初,他以为是溪水过凉导致感冒,便自行硬撑了几日。
但随后他持续发热,服用感冒药也毫无起色。直到第4天,他实在是“撑”不住了,才去家附近医院就诊,在用上比较强效的抗生素后,阿斌的发热和酸痛症状有所缓解。
但令阿斌没想到的是,他刚到家不久,体温又继续升高,甚至感觉更严重了。家人陪同他再次就医,医生继续使用抗生素并安排留院观察。次日,阿斌全身不受控制地抖动,心率加快,还陷入幻觉、胡言乱语。医生见状果断决定让其转入 ICU稳定病情,这让家属十分困惑:为何持续用抗生素病情却不断恶化?
医生详细询问后得知,阿斌长期患有脚气且脚部皮肤破损,胳膊和胸前还有树枝划伤的伤口,近期又频繁溯溪接触野外水源。由此,医生判断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引发脓毒血症,治疗时抗生素又引发了赫氏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体内病原被大量消灭时会释放异体蛋白和代谢产物,引发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诱发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经mNGS基因检测,确定导致阿斌进ICU的病因是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这是一种夏季和秋季高发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和老鼠,如牛、羊等,牧场、屠宰场等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人群。其潜伏期为1~30天,阿斌很可能在之前的溯溪中就已感染。明确病原后,经过针对性治疗,阿斌顺利转出ICU。
接触就可能感染,重症致死率高达50%~70%
近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阿斌溯溪游泳地点附近抓到了“嫌犯”——一只携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老鼠。市疾控中心介绍,老鼠是钩体主要宿主和传染源,钩体也常常寄居在宿主肾小管中,如果长期带病的宿主在野外小便,钩体会跟着尿液一并排出,它在水或湿土中能存活数周甚至数月。这时候人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污染水源,就可能被感染。“钩体侵袭能力非常强,皮肤黏膜都能钻进去,别说像阿斌这样患有脚气、皮肤有破损的可以被它趁机而入,就连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钩体都能从消化道黏膜侵入。”市疾控中负责人说。
▲阿斌溯溪地点环境
据介绍,被钩端螺旋体感染早期,症状与普通发烧感冒相似,易被忽视。中期会出现肺出血、心肌炎等靶器官损害。晚期多数患者可痊愈,少数患者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等后发症,死亡率达50%-70%。
市疾控中心提醒,钩端螺旋体虽侵入能力强、重症致死率不低,但不必过度恐慌。灭鼠是防治关键,高风险场所人员要做好防护,经常接触野外水源人员最好接种疫苗。一旦接触不明水源或野生动物后出现发热、畏寒、乏力、淋巴结肿大、腓肠肌疼痛、结膜充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外出郊游史。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