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理论周刊

彭思思
2024-12-16 10: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 要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海外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咏春》成功出海,为深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榜样,创造了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些都为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思想遵循。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推动文化“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深圳应当勇立潮头,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上走在前列。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海外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也为深圳探索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启示。

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的文艺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咏春》的成功出海,其根本就在于坚定地秉持中华文化立场,凭借舞武融合、双线叙事的精彩表现手法讲述了中国故事。

《咏春》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新的探索。它将戏外《咏春》剧组与戏内叶师父赴香港打拼的故事结合起来,双线并行展开叙事,同时,将“双非遗”咏春拳和香云纱融入到剧情和舞台表现中,使五大功夫门派的武学招式与古典舞、现代舞的舞蹈语汇融为一体,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强自立的中华武术精神,达到了传统与现代、武术与舞蹈、深厚文化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的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仍处于“他塑”状态,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国际传播困境,就是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咏春》以独树一帜的武舞融合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高标准、全方位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内涵深度与表现维度,以舞蹈的语言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创新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了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咏春》的成功出海对通过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要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全力推动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炼能够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元素与精神标识,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融汇于中国叙事、中国故事之中,创作蕴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兼具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好故事。

二是要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方式,注重话语表达、改进叙事策略,采用融通中外的新表述,立足于跨文化语境讲述中国故事,形成一套既能够反映中华文化价值又能融入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话语与叙事体系,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在海外清晰可闻、深刻可感、欣然可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呈现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

创新文化传播机制,探索“走出去”有效途径

《咏春》海外巡演的成功,既是文化艺术国际交流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市场化运作模式下推动文艺精品走向海外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决定》指出:“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咏春》的出海通过市场化的商演,拓展了文化传播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的新路径。《咏春》在全球40多座城市的200余场巡演,尤其在巴黎会议宫和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的精彩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好的辉煌佳绩。这一令人瞩目的“咏春效应”背后,展示了深圳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推动文艺精品走向世界的决心与担当,更成为中国舞剧艺术在大规模、多场次市场化运营“走出去”征程中的“有效实践”和“杰出典范”。

创新文化传播机制与优化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是相互配合的改革。文艺创作是文化繁荣的基石,也是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的重要保障,只有创作出更多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高质量文艺精品,为国际传播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支持,才能提升国际传播吸引力和感染力。 深圳长期以来不断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重,鼓励并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文艺作品创作和推广,这就为《咏春》等文艺精品的诞生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咏春》的创作和演出探索建立“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的文艺作品创作机制和推广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切实优化文艺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同时持续深化与海外商业机构合作,构建重大文艺海外交流联演联动机制。借助海外商业机构的平台和资源,让中国优秀文艺精品走向世界舞台,切实提升了文艺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决定》指出:“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要求。 推进多渠道、立体式传播,要充分发挥政府、文化机构、媒体、企业等各类主体优势,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主动发声,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传播矩阵。《咏春》海外巡演取得的成功,是政府、文化机构、媒体、艺术家等多方合力的璀璨结晶。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主力军作用,用好主流媒体国际平台,同时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外媒体和舆论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对话,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与统筹。《咏春》在伦敦和巴黎的演出过程中,一直与海外华文媒体、当地主流媒体开展合作,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等在传播中的作用,从“我塑”到“他塑”,到“共塑”,从“我讲”到“他讲”,到“我们讲”。英国《泰晤士报》《卫报》以及法国国家电视台、《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等国外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对《咏春》赞誉有加。The Reviews Hub、Curtain Call Reviews等专业演出评论网站,多位资深媒体人、知名艺术评论员和专业艺术家纷纷发文发帖,形成立体发声的对外文化传播网络,助力《咏春》闪耀国际舞台,极大提高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曝光度,有效拓宽了国际传播渠道。

为了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咏春》还将以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海外传播,这也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我们要顺应国际传播的移动化、可视化、互动化趋势,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国际传播的受众进行精准分析,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用好国际性的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对外传播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咏春》海外演出作为文化艺术的精彩呈现,是一场与国际深度的对话与交流,它在尊重不同文明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动力,要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咏春》成功出海,为深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榜样,创造了经验。

(作者系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彭思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