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以“心灵的希望——儿童成长的心理、文化与历史视野”为主题,首届儿童心理分析实践论坛在广州开幕。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中,来自全国儿童心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将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系统与组织管理等不同视野,聚焦儿童临床实践的交流,共同探索与认识儿童以及儿童成长。
“孩子自然游戏的能力在不断减弱,例如在土地里玩过家家,拿树枝、树叶、泥土进行象征性游戏的能力,都在逐渐丧失,以至于感官愈加僵硬退化,主动游戏的天赋被割断。”活动现场,洗心岛教育创办人、国内知名学前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岚援引德国哲学家史怀哲的话指出,当今物质过分发展给文化带来普遍危机。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是最能表达生命意义的研究对象,蕴含着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文化与历史的连接。”高岚表示:“如果我们对儿童有更多的理解,彼此生命有更深的连结,那我们民族对过往的创伤就有更深层的转化力量,对命运就有更深厚的承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至19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16%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怀不容忽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叶一舵直指,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全体系化”的制度设计。
叶一舵建议,在政策上,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逐步从目前的“不完全的政府行为”走向“完全的政府行为”,并呼吁专门立法保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实践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体化”取向和“下沉式”路径,以逐步实现协同联动之合力并提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治理之成效。
据介绍,共计三天的论坛中,共有20多名心理学家及心理学临床工作者要进行20多场演讲,内容涉及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情绪管理,青少年网瘾对治,对孤独症的治疗,还有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大家普遍关注的儿童成长问题,比如独生子女的教育,留守儿童的困境,如何摆脱重男轻女的文化困境等等。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申荷永以题为《中国文化中的“儿童意象”》的演讲,带领大家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体验和理解儿童。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曹中平则为儿童健康成长开出真切药方,正如他的演讲题目《成为一个人——“玩出来”的生命力》。论坛还邀请三位来自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和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的国际资深心理分析师和治疗师进行分享。
记者了解到,此次论坛的发起人高岚在心理健康领域有30多年临床经验。申荷永、高岚创办的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培养大批心理分析和沙盘游戏专业人员,儿童心理知识平台“青籽儿童心理”让千万家长受益,洗心岛教育更培养出众多优秀幼教工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高岚曾亲赴汶川、玉树灾区进行心理援助,2007年她发起心灵花园公益项目,通过与各城市福利院合作,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救助,迄今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建立90余所心灵花园,每年至少有1000多名心灵花园志愿者以慈爱与慈悲之心投入工作,有3000多名困境儿童因此受惠。
据悉,此次论坛由洗心岛教育、国际表达性艺术分析学会(IAEAA)主办,北京容大天成、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促进儿童心理临床领域的深入思考与创新理论的探索,议题“干货满满”,涵盖困境儿童及儿童心理发展困境群体的心理/社会支持,心理环境的优化和心理教育的深入研究,孤独症儿童的循证干预等。洗心岛教育长期致力于团体沙盘游戏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活动方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