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为方法——以黄军、蓝予、黄东和为例”研讨活动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4-12-06 19:2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作为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推优活动之一,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以深圳为方法——以黄军、蓝予、黄东和为例”研讨活动日前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来自广州、深圳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黄军、蓝予、黄东和(老亨)三位深圳作家的创作特色,并借此分析探讨深圳题材写作的现有成功路径和未来的可能性。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主持。

黄军、蓝予、黄东和三位作家有诸多的共同点,他们的文本表现样式多种多样,既有虚构的也有非虚构的;既有对具体而微的深圳人个体心迹的揭示,也有对整个城市发展史的传记式书写。他们在不同行业开展题材丰富的创作实践,其写作充溢着深圳的文学气场,张扬着新时代的深圳精神,也昭示着深圳的生活场景、审美经验具备广阔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对本次研讨主题“以深圳为方法”大加赞赏。他表示,深圳既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以深圳为方法论、以深圳为世界观所写的东西,应该有滨海城市的气息。身在新时代的深圳作家们,应该以如椽巨笔书写新的传世之作。他提出应该大力提倡私域写作,并称这是一个城市文脉澎湃的基座和根源。“所有的写作,首先是私域的写作,是个人的书写。”他还建议今天的写作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拓宽作品的传播路径。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研究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廖令鹏看来,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以深圳为方法”,可以把“深圳”放在三种语境下:一是改革开放,二是创新,三是新城市。“以深圳为方法”,首先就是倡导我们要热爱深圳,要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次,要面向中国,要牢记深圳是中国的一部分。其三,要走向世界,要尽可能地走遍五湖四海,了解世界。其四,要拥抱未来。其五,要过好自己的一生。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监事于爱成平时对三位作家的写作均有关注。他认为,黄军的《九重葛》是一部金融小说,一部银行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实际故事发生地为深圳(假托为滨城)的都市题材小说,从而,这就是一部描写特区银行人、再现特区银行业、反映特区金融业40年变迁、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金融人历程的长篇小说。蓝予的《苏醒》则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双城记结构、三姐妹原型、通俗剧情感小说,最后还可落实到一个象征主义的主题。作为一部好看的小说,一部如同情感时代剧般的有着饱满世俗生活细节的小说,一部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写到当下的历史小说,以及一部具有强烈抒情性重在书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小说,这部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阐释和解读的视角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谈及黄东和,于爱成表示,从2012年到2024,社区文学大赛暨睦邻文学奖走过了十二年;从文学征文文学活动到深耕社区书写社区,黄东和和他的全民写作团队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园岭家事》等作品顽强地介入了历史、激活了记忆、留住了记忆,从而也就记住了历史、聚焦了历史、型塑了记忆。于爱成认为该系列社区著作的出现,将使深圳改变它的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面貌,也终将成为城市文化宝贵的财富。

在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眼中,黄东和是一位与深圳息息相关的作家。从早期的互联网“因特虎三剑客”之一,到为人熟知的深圳主义者,黄东和对深圳这座城市充满着真情和热爱。近年来,他策划运营睦邻文学奖,为发掘深圳基层写作者、推动深圳基层文学创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黄东和的作品更多是基于一种城市概念、城市认知以及对历史、人文、社会和当下的研究。他的“深圳系列”非常有人味、接地气。蓝予曾担任深圳报业集团读特新闻客户端“聆听美文”栏目主播,她用朗诵的方式,为作家在新的传播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符合当下的时代阅读习惯。

黄军:反映特区金融业40年变迁

作为深圳特区第一代金融人,黄军著有长篇小说《女儿劫》《九重葛》、长篇非虚构作品《奔流不息》等。其中,长篇小说《九重葛》被业界称为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融题材破冰之作。

深圳出版业协会文学内刊专业委员会会长、《罗湖文艺》执行主编胡忠阳重点分享了他对黄军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奔流不息》的阅读感受,认为该作品堪称亲子文学的一个成功文本,在其哀切深长的基调里,涌动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源自母爱的启迪和引领力量。这部作品的写作和出版,也可以看作是黄军通过写作进行自我心理疗愈的手段。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芳自言是《九重葛》和《奔流不息》的第一批读者。黄军的《九重葛》这部作品因“超写实的镜相感”而具备经济学、市场学、银行学教科书般的“超教材”意义。另外,从社会意义角度看,《奔流不息》这部作品里面与亲情之爱的主题并行的家风家教、家乡之爱,以及在母亲濒危时刻对医院、治疗、老人临终关怀等的真实记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心灵必需、对于“银发时代”的忽如而至,作者饱含真切的价值反思的写作具备典型意义。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霞认为,《九重葛》以其真实的金融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职业女性在男性主导的金融行业中如何突破重围,实现自我价值。小说不仅提供了对金融行业的深刻洞察,也对职业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而《奔流不息》则是一部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黄军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母亲的形象,她既是家庭的支柱,也是时代的见证者。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能够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蓝予:在小说、画、诗中自在跨界

蓝予是作家、画家、媒体人,小说、画、诗兼工,著有长篇小说《苏醒》,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国画册《蓝予国画作品选》《清风雅韵——蓝予国画作品集》,以及《蓝予诗画作品集》。

“长篇小说需要有一个大的容量、框架,需要有对深圳精神、深圳文化有更深刻、更宏阔的理解。”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对蓝予长篇小说《苏醒》中的三姐妹故事框架的设计颇为欣赏。“蓝予的《苏醒》歌颂女性的主体性、现代性。女性如何成长为真正具有自我魅力的现代女性,书里头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生活细节和饱满的情感。”申霞艳称该小说为以后的电影、电视剧甚至是短视频改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蓝予做事、作画、作文章都是一丝不苟的。再看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每一段文字都用心用情、精雕细琢。读她的东西,我觉得不累,行文如流水,又非常轻松愉悦。”大湾区人工智能数字产业联盟品牌主席胡恒芳坦言,蓝予的《苏醒》这部作品让他看到了深圳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同时也让他看到了深圳文学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人文故事,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富矿。深圳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人来到这里进行思想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苏醒》当中的林氏三姐妹就是这样的文化缩影,她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故事,也是深圳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周思明认为,小说《苏醒》具有独特的故事建构、鲜活的人物塑造、精巧的叙述方式、清新的语言风格、鲜明的时代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关注过蓝予的画作,他指出,其间有着大量充满现代意趣的仕女图。蓝予力图通过这些古装的女性形象,表现当代都市女性的心绪或意趣。同样,她的小说《苏醒》也是通过抒写林氏三姐妹半辈子的情路历程,来呈现一位女性作家对当代都市生存的感受。“特别是大姐林晓拉与二姐林晓嫣,呈现出忧郁、感伤而又优雅的气质,与她画作中的现代仕女图有着明显的互文性。通过三姊妹的情感历程,特别是感伤的情感经历,呈现了当代都市生存的不确定性。”

“她的勤奋成就了她现在的自己。”诗人、画家何鸣与蓝予相熟相知,她对蓝予的诗与画有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在诗歌写作上,蓝予的抒情诗除了写故乡,还特别关注亲情、友情、爱情,也写自己。蓝予比较专注于对意象的使用和对意境的营造,她善于把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悄悄地进行转化,用今天现代汉语的表达完成一个新的境界。

作家欧阳德彬则指出,蓝予的长篇小说题为《苏醒》,三姐妹身上表现出来的,既有本性的苏醒,也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两者融为一体,双向互动,使得整部小说呈现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小说出色地展示了三姐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并将故事置于改革开放“闯深圳”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东和:希望大家看到深圳的DNA

黄东和,笔名老亨,现为深圳青年杂志社副社长、深圳睦邻文学奖策划运营负责人。黄东和2001年创办因特虎,聚焦深圳、深商及深派文化研究,先后参与创作并出版《十字路口的深圳》《深圳选择突围》《深圳向南》《深商的精神》《深商简史》《深圳传》《光明工厂故事》《园岭叙事》等深圳主题图书,主编《睦邻文学奖撷英集》12卷。

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乐正眼中,黄东和是一位“城市评论家”,是从历史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深圳这个城市。而且非常难得的是,这些年来他辛勤耕耘于社区文学领域,而深圳恰恰需要有这样的全民阅读、全民写作的社会土壤和社会场景。

“这部《深圳传》,如果不是一个深爱深圳的人,不是一个‘深圳主义者’,不是一个久居深圳的人,大约是写不出来的。”深圳市龙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书房”主理人费新乾畅谈了他对黄东和出版于2021年的作品《深圳传》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部“深圳主义者”的随想录,更是一部了解深圳、探幽深圳、剖析深圳、构建深圳,为深圳量身打造的“城市传奇”。

文化学者、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办公室城市营销组主管岳鸿雁将黄东和的作品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串联很多作者一起抒写城市故事。第二,通过小切口入手,结合百姓日常展现历史的纵深,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第三,记录的社区故事,填补了正史的许多空白。通过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相结合,让历史面貌更加丰富和完整。

“深圳之窗”总编辑连芳菲高度评价了《深圳传》这部作品的书写价值。在她看来,黄东和及其团队至今仍在持续举办睦邻文学奖,同时也开始在做行走社区系列,致力于基层文学的推广,这是希望大家看到“深圳的DNA”,也是文化的梳理,是文化的重塑。

《证券时报》编辑孙勇用“341”这几个数字概括《深圳传》的特色。他介绍,“3”指3种维度,即中国维度、世界维度和人类文明维度;“4”指4种笔法,即史学笔法、新闻学笔法、社会学笔法和文学笔法。“1”指1个最大的亮点,即老亨在为深圳立传的同时,也为深商立了一个很精彩的传。

深圳特区报编辑张樯表示,黄军、蓝予、黄东和三位作家对深圳题材的发掘和开拓提供了多样化写作的样本,由此可以从四个方面展望深圳未来写作的可能性。首先,他们带来的启示是拓展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未来可深度挖掘很多领域的题材,比如人工题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二,创新叙事的方法和手法。第三,要关注个体和城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个体在深圳这座城市中的身份认同、价值、追求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关注不同群体在深圳的生活状态,也希望深圳出现更多的素人写作。第四,凸显深圳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

活动最后,三位作家分别发表感言,表达了未来继续创作的信心。黄军说:“我将努力地继续书写深圳、歌颂深圳,为深圳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感谢不可复制的人生,正如有一句话说得好:阅无界,行无疆,艺无涯。”蓝予表示,今后她将继续努力,勇攀高峰。

黄东和相信:“以深圳为方法的思考和书写,永无止境。”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