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久专注坚持写作的力量——以郭建勋为例”研讨活动在深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4-12-06 19:2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之“恒久专注坚持写作的力量——以郭建勋为例”研讨活动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该活动是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推优活动之一。

郭建勋,湖南桃江人,1993年来深圳工作生活,现为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主席。在三十余年的创作中,郭建勋著有长篇小说《天堂凹》《深圳,我投降》《桃符》《大雨滂沱》《清平墟》等;以及小品文集《梅花盐》,中短篇小说集《偷妻》《鸡鸭小心》等,曾获第一届大沥杯小说奖、第一届广东省优秀电影剧本奖二等奖、曹禺杯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等。其中,作为打工文学代表作品的长篇小说《天堂凹》还被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改编成同名电影。

本次研讨活动邀请来自广州、深圳本地的文学评论家、作家,分析阐释郭建勋的代表性作品,探讨郭建勋创作给深圳乃至当代文坛提供的经验启示等,共同思考深圳文学的未来走向。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任吴君主持。

活动上,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致辞表示,40多年来,深圳有一批埋头苦干、一直伴随着特区成长的作家,也有很多是后来者,一起推动深圳文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郭建勋就是其中一位低调踏实的作家。从《天堂凹》到《清平墟》,可见郭建勋对深圳的生活愈加熟悉,然后开始去探寻深圳的历史,这就是他的写作底气。王国猛说,《清平墟》这部小说给他几个印象: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二是熟悉与陌生的转换,三是客观与想象的交织,四是朴实与魔幻的变种。“小说家要有生活,有逻辑,还要有耐力。”王国猛希望郭建勋在今后能写出一部展现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主流生活的小说;同时,他也期待深圳出现更多不同的作家群体,分别写出能够反映深圳社会生活、金融生活、科技创新等题材的优秀作品。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表示,郭建勋的小说《豆腐脑》《清平墟》等都写到疍民,疍民是深圳的原住民。郭建勋的写作跟深圳相生相伴,得益于海洋开阔性的滋养,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创新精神的滋养。同时他的写作也在打开深圳文学的叙述空间,丰富深圳文学的想象。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谢晓霞说:“从小说《清平墟》里,我们发现,深圳是有历史的,而且是一部有别于既有文学叙述的‘深圳’前史。小说在从抗战到改革开放四十几年的时间跨度里展开,以深圳的清平墟为故事主要发生地,围绕清平墟岭南蚝王楚家四个儿子在历史重要关头的不同人生选择进行叙述。南粤日常、地方风土、家族历史、民族历史在小说中交织,呈现出一部五彩缤纷、内蕴丰富的深圳地方史。”

深圳市宝安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唐小林谈到,《清平墟》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深圳历史艺术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回望性写作的意义在于,它以小说的叙述和文学的精彩,为今天的深圳写下了一段尤其值得珍视的辉煌的历史。

作家陈再见认为,深圳作家很少把目光投向本地人,郭建勋是一位打入深圳内部的作家,有足够的见闻、经历和信息支撑他去表达。他的小说《豆腐脑》,以塘尾村几个疍民家庭作为原型,辐射开去,真实还原了深圳本地人的生活图景。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认为,深圳文坛离不开两类写作:一类是“写我在深圳的生活”,主要是指外来人来到深圳以后的生活,比如打工文学。还有一类是“写我对深圳生活的观察”。他认为第二类是最难写的,也是他们真正成为一名小说家的主要选项。汤奇云指出,近年来,郭建勋把眼光专注到深圳本地人身上,书写他们在城市快速崛起的过程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情感世界的转变。他自觉地把这个任务扛在自己的肩上,放进自己的文学书写里,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他的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克把郭建勋的长篇小说《清平墟》看作是一次优异的基于文学本位的“故事新编”。他认为,《清平墟》基于宝安文史记忆的“故事新编”是文学本位而非史学本位的,在叙述者选择、故事流转、人物结构、与刻板历史叙述的距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华眼中,郭建勋的小说《清平墟》是“深圳的《白鹿原》”。论及郭建勋的小品文,王国华认为除了短小、精悍、具有文言色彩之外,还有极其明显的不同之处,文字特别陡峭,思维犀利,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霞也称赞《清平墟》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家族史诗,展现了个人、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她认为,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对文化传承、人性复杂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而《豆腐脑》不仅提供了对深圳本地人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对个体在社会变迁中如何保持自我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小说的语言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立体,是一部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复杂面貌的力作。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监事于爱成则认为,郭建勋的《清平墟》是一部有风俗画底色的非风俗画写作,从而这“清平墟”时代背景风物似是物物可还原,而人物众生故事而非事事为虚构,以实与虚、真与幻的对比对照对话缠缚,互为对镜,完成了作者的一次“以轻搏重”“以虚喻实”。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钟二毛表示,郭建勋的人生阅历丰富、阅读面广、古文知识深厚,散文、小说、古体诗、楹联、歌词都精通,在深圳作家群中具有鲜明特色。他的散文,尤其大量的小品文,延续了明清散文如张岱、民国散文如周作人等大家的气象,短小、洗练、闲散、冲淡,极具文人味。

活动最后,郭建勋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深圳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坦言此次研讨活动对他的创作而言是一次有必要的阶段“小结”,但更多是当成一种激励。“不管是文学的生产、输出模式如何变化,我相信文学还是在的,我们对文学的热爱还是在的,只不过它的方法变了而已。”郭建勋表示,以后他更多会投入到文学服务中,跟年轻作家一起应对当今时代的文学转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刚开始做文学的时候,事实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我们过来了,什么都写,以文字谋生,我们挺过来了。我想,我们一定会拥抱文学模式的转型和变化,应该会有另外一种状态出来,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我个人也会更加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文学真是好东西,未来仍是好的。”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