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读特新闻记者从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光明科学城依托大科学装置及各类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效赋能产业发展。其中合成生物产业落地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
光明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光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大导向增强深圳原始创新能力
发布会上,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海介绍称,光明科学城是纳入国家布局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高校院所、装置设施、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建设,具有体系导向、数智导向和产业导向三个特点。
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海介绍了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情况。
在体系导向上,光明科学城不仅聚集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鹏城云脑Ⅲ等设施,也是科技部与深圳部市联动合成生物重点专项、市区联动脑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主要承载地。此外,光明科学城位于香港—深圳—广州创新集群腰部位置,有助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也是科技要素密集、原始创新体系化布局的高地。
对于数智导向,光明科学城在AI for science方面资源齐备,有鹏城云脑Ⅲ、超算二期等算力、材料基因组等科学数据源,定量合成生物等IT+BT交叉融合计算平台和场景。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光明实验室等积极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AI for science。产业创新中心等聚焦未来产业的“AI+”“+AI”。光明科学城围绕科学与数智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原始创新新范式。
为增强原始创新与产业融通发展,光明科学城在推动合成生物、脑解析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平台建设同时,规划布局了深圳市20+8的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还将充分发挥深圳医科院等重大平台融合作用,形成“高校院所+装置设施+园区+产业+金融+人才”六位一体模式,推动原始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交互迭代,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光明实践、深圳实践。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发展
以科学赋能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要使命。光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姚高科介绍称,近年来,依托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及各类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效赋能产业发展。
光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姚高科介绍光明科学城的相关情况。
在成果转化方面,光明科学城加速集聚落地一批大院大所和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推动科学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平台、中小试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探索科研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其中,合成生物产业加快集聚发展,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落地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涌现出赛桥生物、赛陆医疗等一批极具成长性的领军企业,同时也吸引了华熙生物、广新生物等龙头企业落户。
在规划布局产业空间上,规划布局光明中心区科学与科技服务业、凤凰城国际研发及先进制造、光明湖生命科技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公明、凤凰、马田、玉塘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打造西南直角产业带,全力推动明湖智谷、新兴湖、光明城站等5个平方公里级集中连片区域开发,推出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卫光生命科学园等一批超100万平方米成果转化空间及超100万平方米产业化空间,充分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要。
此外,光明科学城持续加大科技金融供给,建成了光明科技金融大厦,设立了百亿级科学城母基金,落地合成生物、脑科学、智能传感等总规模75亿元的3支市级产业基金,推出100亿元科技金融专项,在全市率先设立规模2亿元的种子基金,落地7家科技支行,初步建立“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科学城母基金+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基金体系,覆盖了“0→1→10→100”全过程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融合链条。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