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维护个人隐私,各自守土有责

读特评论员 赵强
2017-11-22 21:19
摘要

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名下房产等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还将对个人的财产、人身安全造成严重隐患。

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名下房产等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还将对个人的财产、人身安全造成严重隐患。11月20日,深圳警方联合开展了第五次集中打击骚扰信息行动,查处涉骚扰信息违法犯罪窝点13个,缴获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32万余条,有效维护了公民的个人隐私。

此次行动的积极效应不言而喻,不仅堵截住了海量信息漏洞,更是全面出击,从房地产中介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自营手机店、金融投资咨询公司、劳动派遣公司、企业认证公司、通信代理商……但凡涉嫌骚扰信息违法犯罪的公司与个人,一个都不少地予以严厉打击,有釜底抽薪之势,必将震慑、遏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已经是深圳警方第五次联合开展集中打击骚扰信息行动,这一方面说明深圳警方高度重视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常抓不懈;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领域里,违法犯罪行为容易死灰复燃,必须露头就打。根据2017年6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征信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即可入刑。不少涉嫌违法犯罪人员对此并非全无所知,只是利令智昏,在利益驱动下,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曾有句名言:“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打击骚扰信息违法犯罪行动尤当如此,只有让每一个妄图以身试法者都有无从逃避的畏惧之心,才能令顽疾不再复发。

而此次行动的另一成果是:行动中,警方缴获了1000余份非法个人征信报告,并发现其系某商业银行深圳分行信贷部泄露出来的。如果说警方全方位的打击揭示出了侵犯公民隐私信息灰色利益链的完整链条,那么警方的新发现则直指灰色链条的源头。盘桓在人们心头的疑窦也由此解开:为何陌生人能如此精准地骚扰到自己,对自己的信息知晓得为何又那么全面?原来果真是在关键环节出现了“内鬼”。商业银行出现的“内鬼”如此大规模地泄露客户隐私信息,显然不是“学雷锋,做好事”,他们提供的信息增强了骚扰、诈骗者的伪装性,根本是灰色利益链条上的合谋者,将他们绳之以法,也是源头打击的治本之策。

除了利欲熏心的个人,相关的行业也当整体性反思,理应正当经营,不走非法获取他人信息的歪门邪道,只有通过努力与诚信获取客户真正的信任,才能营造健康的业态环境。而诸如商业银行等负有守护公民隐私信息的单位、机构,则应责无旁贷地筑起密不透风的“防火墙”,从制度上防范“内鬼”,这是维护客户的利益,也是在维护自身的信用。

见习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