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1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绿美湾区 ‘碳’索未来”主题边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深圳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活动聚焦气候投融资、碳市场、绿色技术等议题,探讨以绿色生产力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进绿美大湾区建设路径,描绘绿色低碳美好新未来。
深圳市气候投融资入库项目达293个
活动现场播放了《绿色低碳 美丽广东》《“可持续发展的新蓝海”——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投资机会》等视频。其中,后者生动展示国家(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及未来投资机会,地上铁、朗坤、深圳环水、氢蓝时代、中电建生态、深圳能源分别就其纯电动物流车、城市厨余资源化利用、生活废水高效脱氮除磷、自主知识产权氢燃料电池系统、生物质制气、全风电产业链联合出海等业务进行宣介。截至目前,深圳市已公布三批入库项目共293个,涉及氢能、低碳交通、低碳贸易消费等多个领域,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减少约993万吨二氧化碳,对应总融资需求达638亿元。项目库的建设为各类低碳创新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融通渠道,为推动深圳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深圳碳市场累计交易额超24亿元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在致辞中表示,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广东省和深圳市分别入选了全国首批低碳试点、首批碳交易试点和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广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广东继续创新探索、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国英在致辞中介绍,广东碳强度下降超50%,珠三角领先全国,全省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含西电)超1.3亿千瓦,占比52%,消费比重超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市场化减碳成效显著,碳配额成交量、成交额全国第一,碳标签推动粤港互认,广州南沙、深圳福田成为气候投融资试点。
在主旨演讲环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谭杰斌指出,广东着力推进工业碳达峰,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园区11家、供应链企业80家,绿色制造全国领先。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许化介绍,深圳作为全国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分别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和1/5,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深圳已出台一系列指导文件,并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首部绿色金融领域法规。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升级方面,深圳将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同时,深圳碳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启动的碳市场,累计交易额超24亿元,配额流转率多年居全国试点首位;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绿色信贷余额超人民币1.07万亿元。
深石集团董事长、生物圈三号联合创始人冯楠介绍说,中国3060双碳战略下,新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进入碳中和经济时代。中国有举办国际气候企业峰会的基础,呼吁举办中国城市企业气候日活动,汇聚资源打造中国城市的碳中和经济发展。深石集团将聚焦发现和赋能碳中和经济领先企业,支持其高质量、可持续、国际化发展。
集中发布一批绿色发展特色案例和优秀成果
活动现场集中发布了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特色案例和优秀成果。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分享了中心在高效电力调度降碳方面的技术经验,展现了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推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工作的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成果。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正红介绍了深圳在红树林高标准保护和修复、红树林保护方法学及相应碳汇开发方面的情况,2024年11月,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积极配合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分享了中心在高效电力调度降碳方面的技术经验,展现了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推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工作的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成果。地上铁租车(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康平陆分享了地上铁在新能源物流车全产业运营方面项目经验。此外,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高校、社会组织,分别发布和讲解了2023年广东省降碳减污特色案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粤港澳大湾区2024公民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情况等。
深圳绿色交易所与世界资源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
活动见证了两项合作签约仪式。其中,在深圳交易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江和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世界资源研究所代表的见证下,深圳交易集团下属企业深圳绿色交易所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就共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与市场机制研究签署合作备忘录。本次合作将聚焦绿色金融创新、区域碳市场互联互通、产品碳足迹管理等方面,发挥双方优势,在《巴黎协定》第6.4条获得通过的国际背景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政策建议和市场机制方案,助力深圳碳市场走向国际化。同时,通过绿色金融实践赋能企业低碳转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最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围绕“绿色生产力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话题主持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高端对话。来自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澳大利亚联合评估公司、香港品质保证局、澳门碳中和标准化建设联盟、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从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粤港澳协同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嘉宾们讨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创新、产业、金融优势,加强协同,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本次“绿美湾区 ‘碳’索未来”专场活动成果丰硕,不仅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果,也为区域合作及国际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深圳将继续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及国际市场的合作,“讲故事”、“做广告”、“交朋友”,在气候投融资、碳定价机制、国际碳信用产品开发、绿色技术传播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贡献深圳力量。
(图片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