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打造“大湾区题材”精品佳作,专家热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4-11-08 20: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7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开幕。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介绍,自2019年广东作协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成为全国文学界一个响亮的活动品牌。粤港澳文学界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实现文化融合和创新,大湾区题材精品佳作奔流涌现。

今年,广东文学馆、香港文学馆相继开馆,以及“文化澳门”愿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基地的搭建,为大湾区文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向欣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新时代新使命召唤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打造新版《人世间》,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湾区时代经典,培育做强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协力打造花城文学院与广东文学馆、香港文学馆、澳门文学馆。

香港作家代表《香港文学》总编辑游江和澳门作家代表澳门笔会会长汤梅笑分享各自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看法和期待。游江指出,香港拥有丰富的外语资源和翻译人才,可以借此优势将大湾区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不同语种,进行国际推广,从而推动大湾区文学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汤梅笑指出,澳门文学需要在大湾区的扶持与自身努力下,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以期在大湾区文学发展中有所作为;澳门作家需要勇敢地走出澳门,面对挑战,才能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吸引更多大中华读者的关注。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认为,大湾区文学存在着特定的文学意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大湾区各地的诗歌基地、诗歌节、诗歌奖等,丰富大湾区的文学图景,要深化大湾区文学界融合发展,强化互学互鉴,希望香港澳门文学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可更多与内地加强交流学习。

中国青年出版社原总编辑李师东认为,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直观、活跃和丰富经验,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期待大湾区文学能有更多的作品来记录和反映这个时代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认为,大湾区文学不仅涵盖广东全境及港澳地区,还体现现代性、多元性的特征,是一个涉及地理、文化、精神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概念。

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原二级巡视员熊育群谈到广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对大湾区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并建议大湾区作家们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田梦谈到,学术期刊需要承担起引领学术创新、展现中国智慧的责任,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及建立开放合作机制,来应对当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困境、作者群和读者群的流失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挑战。

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从出版社的角度提及对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看法。“花城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推动港澳作家作品的出版和传播,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大湾区作家的合作,为他们的作品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助力大湾区文学走向世界。”张懿说道。

(广东省作家协会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