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短剧计划落地深圳,携手深企推动产业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丁沁轩
2024-11-07 09: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漫画:冯大美

日前,由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网)和注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注艺)联合举办的“新华短剧计划起航暨新华网文化产业IP启动大会”在深圳举行,双方将联手打造短剧文化高质量发展计划,并于2025年在深圳落地举办首届短剧活动。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加入到微短剧赛道,微短剧行业也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作为一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的“互联网之城”,深圳发展微短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8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华南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高地和出海基地。深圳微短剧产业能否弯道超车,引人期待。

央媒携手深企 共推产业发展

《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今年以来,主流媒体也纷纷加入创作赛道。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央视频布局微短剧赛道,以“微短剧+文化”点亮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之路,“微短剧+AI”实现技术与艺术双剑合璧。此次新华短剧计划落地深圳,也是央媒入场微短剧,携手深圳共同做大做强微短剧产业的一次实践。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在启动大会上表示,“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业态,近年来迅速崛起,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风口。新华网文化产业中心与深圳注艺集团携手,将充分发挥各自在内容策划、资源整合、影视制作、传播分发、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优势,秉承“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专业化、精品化的短剧产品,推进微短剧产业有序优质发展。

当日的活动现场还进行了“跟着微短剧看中国”短剧计划启动仪式、“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短剧计划发布仪式、“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注艺全国短剧拍摄基地授牌仪式等。

近年来“深圳出品”的微短剧已有不少优秀作品。今年5.12护士节前夕,深圳市卫健委出品的微短剧《霸总剧里当怨种护士》火上了热搜。这是《霸总剧里当怨种医生》后的又一爆火作品。该剧演员、深圳大学总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吕艳思认为,以微短剧的形式进行科普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我们要追求一种‘让知识不经意间划过大脑’的效果。”

政策保驾护航 企业摩拳擦掌

深圳现有上万家影视及相关企业,建成一批影视产业园区和拍摄基地,基本形成剧本创作、投资、拍摄、制作、发行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近3年来,网络微短剧企业异军突起,注册数量年年攀升。目前,深圳已有腾讯、冰川网络等数百家企业布局微短剧产业。

深圳市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上游内容生产-中游内容制作分发-下游周边、直播、游戏等衍生商业的微短剧产业链,在IP供给、制作出品、内容投放等方面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今年8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将统筹市区财政资金80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组建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亿元,形成财政资金引导和社会投资联动机制。同时,《措施》推出“12条”措施围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优秀剧本创作、鼓励来深取景拍摄、支持短剧发行播映等12个方面,从微短剧企业、项目、平台、空间、活动、服务等全方位给予支持。

徐志伟曾是《战狼2》制片主任,也是《闯关东》《夜幕下的哈尔滨》等热播剧集的总制片人。2022年10月,徐志伟来到深圳创业,成立元禾影业,聚焦微短剧业务。至今,徐志伟已经拍摄11部作品,其中上线的3部短剧,利润率在10%-30%之间。在徐志伟看来,微短剧在深圳发展具有很多优势,“服化道方面,深圳具备引领潮流的前卫性,深圳强大的后期制作和发布平台,也有突出优势。这些对于微短剧的成长、壮大具有重要作用。”

“出海”优势明显 产业生态繁荣

业内人士分析,微短剧国内市场比较“卷”,已进入红海;相对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是蓝海,“出海”是一个具有更多机遇的选择。

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内容出海的市场化机构,成长于深圳的文化出海企业——雅文传播为多个影视综艺、动漫IP运营包括英语、西班牙语、越南语、泰语等近20个语种300多个内容频道。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精准定位受众,是他们在内容出海实践发现的痛点。企业的联合创始人武大可说:“以前我们提供什么内容,都是拍脑袋、凭经验来决定,永远没有办法覆盖到不同圈层。为此,我们搭建了一个数据洞察平台,从用户观看习惯到最终粘在你的IP上,整个路径是可以被追踪的,可能就是‘流量密码’开始的关键。”

深圳市慧动创想科技CEO汪祥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微短剧“出海”成效好,产业生态繁荣。汪祥斌介绍,目前国内短剧行业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投流看广州,“出海”看深圳,大厂看北上,制作拍摄看郑州、西安。深圳的“出海”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微短剧企业、项目落地深圳。

文化出海,不仅需要作品,更呼唤独具特色的创作机制和产业形态。深圳以内容“出海”为突破口,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一批批文化企业和平台接连涌现,正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技术创新,乘风破浪,千帆远航。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丁沁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