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红”游戏引争议,戒“烟卡”专家支招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2024-10-24 15: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烟卡”是时下青少年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但收集“烟卡”存在过早接触烟草相关制品、过度专注游戏、无收入“氪金”、沾染社会不良风气等问题。烟卡究竟有什么“魅力”?又有怎么的故事?背后的隐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烟卡非“新”产物,部分学生竟是家长带“入坑”

“烟卡”游戏在青少年群体内盛行,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学术在午休及放学后聚集开展烟卡游戏。据调查,很多学生是通过家中长辈接触“烟卡”。

“烟卡不是新鲜物,以前就有。我不觉得这是坏事,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玩的。我认为烟卡游戏比让学生玩手机好。”“二十世纪80年代学校就禁止学生玩烟卡,印象里只有坏学生才玩烟卡。”“烟卡不是吸烟的主因,小时候一直玩,现在也没抽烟。”受访家长对“烟卡”问题存在争议。很多家长带孩子玩烟卡的初衷是希望能戒掉手机,其中受访的部分家长表示,宁愿让孩子玩烟卡,也不希望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据了解,烟卡在部分地区叫做烟呸儿,二十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存在,和打画片儿、扇啪叽等都为同类游戏,对于老一辈人算是“宝贵回忆”。

打画片儿

老式画片儿

对于现在“烟卡”游戏的重新流行,家长群体出现不同意见。部分家长认为,“烟卡”是一个正常的游戏行为,不存在不良内容,任何内容过度成瘾都有同样的问题,只要正确引导,不但能让孩子戒掉手机,还能忆苦思甜。多数家长表示对“烟卡”没有好感。受访的王阿姨说:“以前孩子也贪玩,但是都是篮球、足球等,过度玩乐虽然影响学习,但对身体有好处。自从接触‘烟卡’现在孩子每天都不出门。玩‘烟卡’经常坐在地上,对眼睛也不好。”“我认为这是让孩子过早接触烟草商品,现在孩子天天研究什么品牌的烟贵,对香烟的名字比我都熟,放任发展的话,让人对未来很担忧。”受访家长张先生说。

“烟卡”产品泛滥网络,家长呼吁平台进行管理

除了青少年自制“烟卡”,一些商贩搞“投机”推出了制作好的成品“烟卡”,据传,不少学校周边都在售卖烟卡。对此,记者走访了市内部分学校周边的小超市、小卖铺、小商铺等暂未发现有“烟卡”销售。但据报料,网络电商平台存在大量售卖链接及销售商户,其中还出现了“烟卡”的专卖店。据调查,多数烟卡销售宣传都打着“文创”“国货”等词条,乍看上去容易误认为是新鲜的国风礼物。此外,多数店家使用的宣传语多为“戒手机,精品手工烟卡”“告别翻垃圾,稀有限量卡”,其中还有用儿童做模特捧着烟卡册的照片配着“妈妈,我好喜欢啊!”广告词的售卖链接。引导家长将“烟卡”作为玩具或礼品送给青少年。根据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显示,很多烟卡售卖链接销量过万。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烟卡”不是烟草制品,基本不受电商平台销售限制。另外,此类商品是否违规还处于探讨阶段。电商平台还未有相关条例进行约束、处罚。

“网络上都是,禁掉手机也没用,孩子会找别人帮忙下单。”受访的家长表示,网络、电商平台对于“烟卡”的售卖和搜索没有限制,希望相关部门能对“烟卡”的售卖进行监控和管理,尽量减少一些青少年接触的源头。

烟卡收集应控制,错误发展易成病态

相较于简单的娱乐,部分学生收集从蹲守到翻垃圾,更有学生为了集“烟卡”会蹲守香烟销售点,甚至会因损毁一张稀有卡而哭闹,“烟卡”收集已成“病态”。记者采访到深圳市公共服务人才学院客座教授、心理咨询师王留锋教授,其对青少年收集“烟卡”的问题作出解读。

王教授表示,青少年收集“烟卡”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好奇心与模仿心理。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当他们看到同龄人拥有或交换烟卡时,很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试图融入这种“新潮流”,有一种赶上潮流的愉悦感、融入群体感的满足。第二是满足社交需求,拥有稀有的“烟卡”往往能成为社交中的“话题王”,吸引同龄人的注意,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第三是成就感与虚荣心,收集到稀有或全套烟卡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炫耀的资本,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我觉得只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一定能帮助孩子远离烟卡的诱惑!”王教授说。对于如何应对“烟卡”问题,王教授建议家长尝试以下方法。一、了解与沟通。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对烟卡感兴趣,有时候孩子可能是因为好奇、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或是对收藏感兴趣。与孩子进行开放而平和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动机,有助于家长更好地采取下一步行动。二、教育引导。家长可以趁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机会做好解释,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三、提供替代补偿。鼓励孩子参与其他更积极、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体育运动、阅读、绘画、音乐或科学实验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发展新技能,减少对“烟卡”的兴趣。四、情感支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有时孩子可能因为缺乏关注或寻找归属感而参与某些活动。因此,增强家庭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另外,家长树立榜样十分重要,要正确地引导孩子。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