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相伴十余载 文学传情共成长——专访宝报读者陈再见

宝安湾
2024-10-18 08:12
摘要

陈再见表示他会继续写下去,也会继续关注《宝安日报》,他希望每一个需要的读者都能看到这份报纸,因为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文学梦想与生活的温暖与向往

“我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宝安日报》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有莫大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乡本土作家陈再见每每回忆起创作往事,都会提及《宝安日报》对他的帮助。

▲陈再见在读《宝安日报》。

一纸墨香

承载璀璨文学梦

陈再见与宝安日报缘起于2008年宝安日报社《宝安文学》(原名为《打工文学》)周刊的创办,那时的陈再见是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工人,每天做着枯燥机械的工作,但心中却有着一颗向往文学创作的梦想。

在一次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得知,朋友因为热爱摄影,经常向《宝安日报》投稿,成为通讯员。受朋友启发,陈再见便从自己的作品中精心挑选一篇,在网吧敲打成电子版,满怀期待地投进《宝安日报》的电子邮箱。没过几日,稿件成功发表。他兴奋地骑着单车奔向报刊亭,买到报纸的那一刻,他满心欢喜。

或因得到《宝安日报》的认可和鼓励,让陈再见收获了难以言状的鼓舞。自此,他毅然踏上小说创作之路,那时候他几近疯狂,通宵达旦。“看见窗户的光一点点亮起来,整个人却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兴奋。”陈再见回忆,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牵引着他,让他坚信文学能把他从车间流水线里拯救出来。

很快,陈再见的小说处女作《银月光》便完成,讲述的是家乡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他再次将作品投向《宝安文学》。不久编辑便打来电话通知他文章将被采用,还会作为封面导读,并鼓励他继续创作。

“那份报纸我一直珍藏至今,在起步阶段,若没有这个平台,一个作者很难坚持下去。”陈再见感慨,编辑的鼓励如同一股暖流,激励着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发表了几篇作品后,怀着文学青年的满腔热忱,陈再见来到宝安日报社,希望跟一路支持鼓励他的编辑见一面。“我平时在工厂上班,那是我第一次去流塘路,印象很深,我感觉编辑很帅,我们站在阳台简短交流后便各自离去。”陈再见对当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那一次的见面,也让他心情无比激动,他还特意打电话与父母分享这份喜悦。

此后,他与《宝安文学》周刊的缘分一直延续,2008年到 2012年,是他最高产的阶段,他写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先在《宝安文学》发表。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陈再见始终关注着这个陪伴自己成长的平台,他的家里还收藏着一摞厚厚的《宝安文学》样刊,也见证了他的文学之路。

一份默契

见证对宝报的无限热爱

在工作中,陈再见与宝安日报也有着一段独特的趣事。2012年至2024年9月,他在西乡一家社区阅读中心上班,每天都能看到《宝安日报》。有趣的是,每周五报纸到了,等晚上收放时,夹在报纸中的文学部分经常神秘“消失”。

最开始陈再见不知道是谁取走了这份文学刊物,后来经过观察才发现是一位中年读者,他每次晚上来阅读中心,每次来都只看报纸,等到阅读中心的人渐渐散去,需要看报的人少了,他就认真地将报纸叠好放进自己的包里。为了方便他拿走报纸,陈再见将报纸中的文学刊物取出来,与新闻报纸分开,后来,《打工文学》更名为《宝安文学》,但这一份“默契”一直持续到今年。他默默看着这位读者,心中满是感动。“我们都默默爱着文学,爱着这一份墨香。”他说。

近期,关于陈再见在西乡生活成长的新闻在《宝安日报·我在西乡挺好的》专栏刊发,见证了他对西乡生活工作多年的深厚感情。陈再见表示他会继续写下去,也会继续关注《宝安日报》,他希望每一个需要的读者都能看到这份报纸,因为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文学梦想与生活的温暖与向往。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