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者有归属感,也让养老更有温度。这是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在全国首创的“虚拟家庭”项目,通过链接志愿者“儿辈”、幼儿园、中小学等“孙辈”和“宠物类”暖老资源,共同为长者搭建起一个温馨的“虚拟家庭”,让固定的儿辈、孙辈和宠物类志愿者,以“亲人”的名义长期稳定地陪伴长者,为长者提供多元的心理慰藉。截至目前,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已累计结成了超130个虚拟家庭。
“不是聂姨需要我,是我更需要聂姨”
记者在市养老护理院见到今年八十多岁的聂阿姨时,她正坐在长椅上哼着不知名的曲子,在她身旁陪伴的“儿辈”志愿者卓素芬告诉记者,这是聂姨在表达开心,“她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唱歌呢!”
而回想起第一次见到聂姨时,卓素芬说,那时候聂姨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每天都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老人家口齿也不太清楚,一般人很难交流。”但卓素芬还是找到了和聂姨相处最舒服的方式。
“语言沟通有困难,我就经常为聂姨按摩、整理衣服,用心去观察和了解她的需求,不厌其烦地和她分享我这一周做了哪些事。”卓素芬告诉记者,如此坚持了三四周后,聂姨的性格逐渐外向起来,“现在她还会主动打招呼,见人就乐呵呵的。”说到这时,一旁的聂姨又笑着挥手唱了起来。
“聂姨虽然说不出来,但她的内心很丰富,你能在她身上看到很多生活的智慧和思考。”在过去几个月里的周末,卓素芬都会来到养老护理院陪伴聂姨,“几乎成了惯例,不是聂姨需要我的陪伴,是我更需要聂姨。”
“儿辈”志愿者帮长者理头发
“回养老院就像是回家一样亲切”
以“亲人”的名义陪伴长者,志愿者黄世春感同身受。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带着长者参加一场手工活动。有趣的是,与黄世春结对的长者同样姓黄,“可能是种缘分吧,注定我们就是一家人,”黄世春说道。
记者一提起黄世春,黄叔叔的脸上就有止不住的笑容,一直竖起大拇指夸赞身旁的年轻人,说:“他平时工作忙,还愿意经常抽空来看我,人又特别细心、特别好!”
黄世春坦言道,他从一开始做社区义工,到如今成为领队、负责团队统筹工作,“确实越来越忙,但来到市养老护理院、来到黄叔叔身边,他给了我一种慢下来的能量,就像是回家看见长辈一样亲切。”
“儿辈”志愿者陪伴长者
而谈及陪伴长者的过程是否会觉得枯燥,黄世春表示,他会从长者的生活习惯入手去拉近彼此距离,“黄叔叔注重养生,我就经常帮他去做身体拉伸、康复,过程中聊聊家常,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在“虚拟家庭”模式下,市养老护理院根据每位长者的个人情况,遴选出志愿、能力和性格较匹配的“儿辈”志愿者,与长者进行结亲,定期到院开展一对一的长期志愿服务,既让志愿者熟悉长者情况,也让长者信任志愿者,更愿意敞开心怀,让每位志愿者与长者形成长期固定情感联动。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