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照片折射75载中国力量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郑铭
2024-10-02 08: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开幕

10月1日,“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三楼开幕,其中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为首次公开展出,首日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观展。

图片展首日吸引大批市民参观。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1998年福田中心区(上图)与2022年福田中心区(下图)。

照片无言,历史有声,方寸乾坤,瞬间永恒。展览以75组珍藏老照片作为时光切片,以深圳经济特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为时间轴,生动呈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发展印记和奋进足音,反映城市面貌巨变和百姓生活变迁,以深圳奇迹映照时代辉煌、折射中国力量。

本次图片展以新中国诞生为时间起点,设有“新生、边陲、蓄势、敢闯、腾飞、跨越、先行”七大板块,以岁月为轴、以光影为笔、以图片为鉴,系统展现了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征程中的使命担当。

1949年8月成立的深圳镇人民政府,1959年深圳水库工地上的“移山造海”,1970年解放路上的宝安县文化馆,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1999年的首届高交会,2010年的前海,2022年首演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今年6月30日开通首日的深中通道等经典历程的摄影作品,在图片展上一一亮相;福田中心区、荔枝公园工地及罗湖福田交界处,以及南山后海片区、宝安与南山交会处等代表性片区的今昔对比摄影作品,也在现场展出。

此次图片展在线下展览的同时,还在深圳报业集团各新媒体平台上同步推出“云上看展”,邀请市民一同走进时光之旅,回首往昔,追忆峥嵘岁月,砥砺初心使命;展望未来,憧憬鹏程万里,共创新的辉煌。

此次图片展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市档案馆、深圳报业集团、市摄影家协会主办,深圳特区报、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承办。

①1954年,沙井蚝民采收生蚝。郑中健 摄

②1981年,热火朝天的罗湖建设工地。何煌友 摄

③1997年7月1日凌晨6时,深圳市民冒雨欢送解放军进驻香港。赵青 摄

“把深圳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图片展首日吸引大批市民参观打卡

“当时我就是坐着火车来建设深圳的,住在竹子林那里,这些照片一下勾起了回忆。”深圳市民薛志平激动地说道。昨日,“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开幕,吸引大批市民前往参观。

从1949年到2024年,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75年的历史光影在一幅幅照片中低吟浅唱。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区内人头攒动,观众踱步其中,如同跨入一条岁月长河勾勒出的时光隧道,眼前的历史新鲜如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和2022年那两张福田中心区的对比图,深圳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展出的照片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带着孩子一起来观展的市民刘宇表示,国庆期间举办这样的展出活动非常有教育意义。“看展过程中,我一直在和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深圳发展历史,并从深圳的快速发展中感受中国的繁荣富强。”刘宇边说边微笑着看向正驻足在大运会开幕式照片前的孩子。

家住南山的陈女士也和女儿来到展览现场。“刚到深圳时,妈妈的办公室就在这儿,宿舍在旁边这栋楼后面,画面里看不到。”看到妈妈指着上世纪90年代南山后海片区照片中的一栋大楼,陈女士的女儿饶有兴致地对比起2022年的照片,可她发现,当年空旷土地上格外抢眼的几栋高楼,早就淹没在深圳湾海岸线上高楼林立的繁华城景中,忍不住感慨:“对比之下才发现,深圳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比想象中的更惊人,身为深圳人特别骄傲。”

“一走进来看到图片展,看到75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感慨。其中的很多时刻我都是亲历者。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就是在讲述深圳的故事,它们在生动地告诉年轻人,深圳是从这里来的,深圳不是一天变成今天的样子的。”从朋友那里得知举办深圳图片展,10月1日上午,薛志平随身背着无人机就赶到了现场。

薛志平告诉记者,1982年12月,他作为部队宣传人员第一次来到深圳,次年4月8日乘坐了4天4宿的专列火车,终于在12日随部队抵达,从此开始了在深圳40多年的生活。“40多年时光弹指一挥间,从部队转业至今,无论是在早年的深圳市饮食服务公司,还是在深圳饮食网、深圳市烹饪协会,乃至个人创业,我始终没有间断摄影、报道工作,没想到就这样干了一辈子,把爱好干成了事业。”

5年前,退休后的薛志平开始整理自己40多年来拍摄的照片,“以前是胶卷底片,后来有了数码摄影,整理照片的过程和今天观看图片展一样,仿若重新走了一遭青春之路。罗湖、深圳河、荔枝公园、福田中心区、晶都大厦……此次展出的不少作品中,我都能看到年轻的自己,正站在那里一次次认真地按下快门。”

看着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薛志平不无感慨地表示,这样一场图片展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有价值,面对时间流逝,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距离当下越来越久远、城市面貌也与此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把深圳故事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讲给年轻人听,这样才能让这座城市的历史被后人所熟知。

唐桂生(左)参观展览。 受访者供图

第一位观众是个“老深圳”:追寻历史印迹 见证发展奇迹

10月1日上午,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刚开馆不久,“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尚未正式开幕,一位老深圳人唐桂生就信步来到展区,成为此次图片展的第一位观众。

身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唐桂生自己也为深圳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他认真端详现场的每一幅摄影作品,回忆着当年的深圳。行至“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这幅作品前,他指着照片中站立的鼓掌者介绍,“这个是中国茶宫董事长韦庆立,他和照片作者刘廷芳都是我的好朋友。直到前几年,我才偶然得知韦庆立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原版,刘廷芳就专程制作了一幅原版作品,圆了他的心愿。”

1982年,唐桂生就来到深圳。他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因为一张“1982年的深圳上步路”照片,遍访百人探寻真相,最终证实这是拍摄于1987年刚刚成立的上步区。而照片中被误认的“上步路”实则是如今会展中心前的福华三路,当年的上步区也在1990年撤并改为福田区。

此次图片展展出了一幅作品“1985年荔枝公园工地及罗湖与福田交界处”,唐桂生指着这幅作品说:“我就是为它而来的,亲眼看看到底拍的是哪里。”就像此前和“上步路”的照片较真儿一样,唐桂生认为,寻找历史的真实印迹,是一个老深圳人的责任。“很多照片因为时间久远、记载模糊,拍摄地点存在以讹传讹的可能,而且深圳地名也随着时间不断在调整,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宝安县’和今天的‘宝安区’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唯有多认真一些,才能更精准地传递深圳历史。”

看着2011年深圳大运会开幕的照片,唐桂生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爱人王延青作为深圳气象工作者,曾全程参与大运会的气象保障服务。

“以前这里是蔡屋围鱼塘,晶都大厦就建在这里”“深中通道开通后,机缘巧合下,我带着父母跨桥见到分别了40多年的韶关矿山老邻居,原来他们一直住在珠海”……每一幅画面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唐桂生感慨地说,“扎根深圳40多年,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大都市,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我真切地感受到深圳令人震撼的变化。图片展所呈现的一日千里的景色变迁,就是时代巨变的精彩缩影。”

编辑 秦天 审读 陈晨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