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本周头条 | 庄稼人种庄稼之外的那些事儿

王向阳
2024-09-22 10:00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庄稼人》 黄孝纪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几千年来,中国乡村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各种各样的庄稼,养活自己,解决了“食”这个天字第一号的问题。作家黄孝纪的“八公分系列”作品,正是从不同侧面立体地描写这群地地道道庄稼人的生活百态:《瓦檐下的旧器物》《老家什》,写庄稼人用的器具;《一个村庄的食单》,写庄稼人吃的食物;《节庆里的故乡》,写庄稼人过的节日;《故园农事》,写庄稼人干的农活。而他最新推出的《庄稼人》,是《故园农事》的姐妹篇,写庄稼人种庄稼以外的那些事儿。

庄稼人的日常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就衣而言,传统的庄稼人,种了棉花,还要经过绞棉籽、弹棉絮、纺纱、织布、染布、制衣等一道道繁复的工序。在笔者的童年,普通的庄稼人只能完成其中的部分工序:棉花是爷爷种的,纱是奶奶纺的,布是妈妈织的,而绞棉籽要请人用专门的绞棉机加工,弹棉絮要请弹匠,染布要请染匠,制衣要请裁缝。这些“匠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干在农村,确实属于庄稼人,但他们主要的精力却用在种庄稼以外,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庄稼人——乡村工匠。黄孝纪《庄稼人》的第二辑“制百器”,写的就是这群活跃在乡村的工匠,有制家具的木匠,有串蓑衣、绷棕板的棕匠,造房子、砌灶头的砌匠,织篾席、编地垫的篾匠……

人生大事,莫过生死。在传统乡村,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生子,最后到死亡,有一系列严格的人生仪式,需要由专门的庄稼人来专业完成,为此产生了一系列服务性的行业。在第一辑“事众生”、第四辑“参天地”中,有迎接婴儿诞生的接生娘,有给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媒婆,有看病的郎中,有给人娱乐的渔鼓师、皮影师、歌者,有教拳术的拳师,有给家族祠堂看门的守祠人,有主持丧仪的礼生,有挖墓穴的开圹人,有扎花圈的纸木匠……

庄稼人干的这些老行当,传承了几千年,在乡村大有市场,不绝如缕。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进入农业集体化时代,乡村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产生了一些新行当,涌现了一些新人物。在本书第三辑“促生产”中,有生产队的队长、记工员、保管员,有大队里的赤脚医生,有小学里的民办教师,还有广播员、邮递员、营业员、管电员、放映员……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年轻人纷纷去都市发展,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日渐改变:老房子旧了,老器物坏了,老年人故去了,老规矩被人遗忘了。时隔五六十年,蓦然回首,这些当时的所谓新行当,如今也已变成了老行当,与传统乡村渐行渐远。

笔者特别爱看黄孝纪的乡土散文,容易引起共情。因为我们的年龄相近,亲身见证了乡村从农业集体化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环境相近,虽然他在湖南南部,我在浙江中部,都生长在长江以南的丘陵乡村;经历相近,都是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农家子弟,中年以后眷恋故乡,频频返回乡村;爱好相近,都是乡土文化的记录者,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乡村、记录时代、记录社会、记录人生。

看了“八公分系列”散文集,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作者黄孝纪观察细致,笔触细腻,语言诙谐,善于捕捉寻常事物,写出彩来,这是令人感佩的。看他的书,仿佛在听他说书,娓娓而谈,把湘南乡村说得引人入胜,以致天雨花,石点头,成为一种心灵的愉悦,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看着看着,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突然发现书已看完,人还没有过瘾呢!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笔者特别向读者朋友们推荐这本《庄稼人》。

延伸阅读

《问策中国乡村全面振兴》 黄承伟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执笔,是一部全面系统解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权威著作。全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分析,探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振兴什么”“怎么振兴”“谁来振兴”等基本问题,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编辑 刘彦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王向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