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事实并非如此

记者 陈智军
2016-06-01 17:56
摘要

几乎每位初次去台湾的大陆游客,都把台北故宫列为必游景点。那座淡蓝色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的米黄色仿古建筑,几乎成了台湾的象征。

台湾博物馆巡礼③

几乎每位初次去台湾的大陆游客,都把台北故宫列为必游景点。那座淡蓝色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的米黄色仿古建筑,几乎成了台湾的象征。

台北故宫去年总接待529万人次参观者,其中大陆团客占48%,如果加上自由行散客,大陆游客至少占到故宫参观人数的一半。还有数字显示,去年九成大陆赴台旅游团客,都到了故宫一游。

台北故宫在大陆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1

台北故宫全貌

北京故宫PK台北故宫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是这样的吗?

台北故宫展馆面积不大,但陈列出来的稀世珍宝应接不暇,确实有一种故宫精华全被运到了台湾的感觉。

而事实并非如此,官方统计显示,北京故宫藏品多达180万件,台北故宫70万件。文物精品方面,台北故宫也不占优势。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澄清,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多于台北故宫。故宫文物的大头,还是在北京。

这主要是因为: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盗运出宫。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相当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共13000多箱,留在北京没来得及南迁的还相当多;而且这部分南迁文物,后来运台2972箱,只占南迁箱件数的22%,大部分留在了南京;

国民党向台湾转运文物,因战争形势只运了三次,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上空间有限,加上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大陆。

真正最终运到台湾的故宫文物,约有60万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郑欣淼说,北京故宫的藏品,除了所存旧藏外,有近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征集、购买的散佚清宫文物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解放初期,国家就毅然花50多万港币从香港买回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伯远帖》和《中秋帖》。当时台湾也想买,但经费没有落实,至今引为憾事。

在被运到台湾的60万件里,确实经过了挑选。

主事者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运走了2382件青铜器,但北京故宫还藏有1.5万余件,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书画本身容易运载,能搬到台湾的尽可能搬,并且尽量拿年代早的,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北故宫的极品特展。但是,北京故宫藏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北京故宫有三希堂中的“两稀”,宋《清明上河图》也在北京故宫。 

2

1930年代故宫文物南迁(资料图片)

台北故宫常看常新

北京故宫的收藏规模和精品数量明显占优势,但为什么给人感觉台北故宫的宝贝比北京要多?

一个根本原因是,台北故宫更像是一个现代博物馆,把博物馆功能作了最大的发挥。而北京故宫,守着巨大的宝藏,却绝大多数无缘和公众见面,这其中有宫殿建筑不适合改造成展厅的客观因素,更关键的还是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

台北故宫在陈列展出方面,有着一流的专业策展团队。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和书画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多数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如果一年展出2万件,一个人要想全部看完,也需要30年的时间。  

3

策展专家在讲解“明清花器特展”

除了常设展,台北故宫常年举行各种主题特展。如目前正在展出的“院藏藏传佛教文物特展”、“历代十七帖法书名品展”、“明清山水画选萃”、“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这些主题特展,通过精心的策划,把馆内收藏的各种文物珍宝从仓库里请出来。很多年代不同、彼此不相干的宝贝,通过策展人员的精心安排布展,以特定的主题与公众见面,揭示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

经常听到有人说,“台北故宫我去过,不用再去了”。但台北故宫展品经常在换,常看常新,每隔几个月去都会有惊喜。

台北故宫对于文物衍生商品的设计能力也很强大,故宫文创商品风靡两岸,成为热门“伴手礼”。

到台北故宫若仅限于观看“人气宝贝”,那就太可惜了

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的超人气明星,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但6月中旬去台北故宫,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两大超级人气宝贝都看不到。

故宫官网专门为两大人气宝贝作了“起居注”:

去年12月28日,位于嘉义的故宫南院开馆,为了吸引人气,翠玉白菜南下展出,到今年10月7日才会回归。而“肉形石”将于6月17日起远赴美国旧金山展出,接着于10月4日起在故宫南院接替翠玉白菜的位置。

这两大人气宝贝都很忙,身上的担子也很重。

大陆游客对台北故宫的热度持续不减,但记者发现,很多旅游团规定的参观时间很有限,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成群结队的游客,被导游带到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前,排长队看看了事。

单就文物价值而言,翠玉白菜是晚清的高级工艺品,肉形石是自然形态,都远远比不上其他一些“国宝”,但它们深受欢迎,原因很简单:看得懂!不需要知识积累也能欣赏到它的惊奇。而其他“国宝”比如青铜器、书画、青花瓷,则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去欣赏。

台北故宫前院长周功鑫认为,故宫大部分文物的价值,在于其上附着的信息和历史,而信息的阅读和历史的了解,需要的是兴趣的关注和时间的投入,需要大量的阅读做积淀,只有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框架的了解,才能对一些大名鼎鼎的文物产生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归属感。而在这些的基础上,再去做专门的学习,才能开始欣赏一些文物的价值。

因此,在参观台北故宫这个中华文化巨大宝库前,若能先做一点功课和知识储备,在欣赏人气宝贝之余,还能窥探一下未被太多人注意到的更多的“国宝”,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回味。

台北故宫部分“国宝”: 

4 

颜真卿《祭侄文稿》

5

米芾《寒食帖》 

6

毛公鼎 

7

散氏盘 

8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9

定窑婴儿枕 

10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11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11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22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