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了解到,永和街坚持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机制,深化政院协作,
党员志愿服务队伍规规模超千人
永和街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被赋予打造科学城东部创新区的重任。
如何应对形势发展变化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今年以来,永和街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在永和街道,有一支规模达1000多人的党员志愿服务、社区综合志愿和“两参”老兵志愿服务队伍,其中有辖区楼栋长、网格员、物管员、社区“五老”人员、义工、学校护航、夕阳红、交管员等多支社会力量。
此外,记者了解到,永和通过聘请“驻街律师”为“综治维稳”和“劳动监察”队伍提供法律服务,采用“随机驻点”工作模式,使投诉信访、合同纠纷、邻里矛盾和司法调解进入到依法运行的轨道。“随机驻点律师既可有效约束双方当事人平息怒火,稳定情绪,又能及时释法说理,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融入城市管理和司法调解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基层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街道综治维稳中心负责人表示,“律师随机驻点”模式实施以来,哪里出现问题和矛盾,律师队伍就在哪里出现,既很好地缓解了基层法律工作者严重缺乏的短板,又大大促进了基层涉法问题的有效解决,群众法律服务满意度进一步增强,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建立环保管家“云平台”治理河涌
“以‘河涌’治理‘复绿’,以‘绣花’功夫‘创文’,让‘幸福永和、和谐永和’从一句口号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永和街党工委书记钟才雍说。作为永和中心片区,“绿色城市走廊”,“永和河”的复绿复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永和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在永和街道办事处正对面,就是一条曾经受到工业化污染严重的河流。每天经过永和河,都会看到一段黑水、闻到一股恶臭,必须掩面而走、绕道而行,才能避免恶心到人。
永和街紧紧围绕这一突出问题,从沿河景观设计入手,不断优化治理举措,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建立环保管家“云平台”,搞好企业环保监测,协调雨污分流网管改造。通过一年来的治理,现在这里沿线河水清澈见底,两旁绿道成行、绿树成荫,引来百花争妍、海河晏清。各种垃圾分类、核心价值观等大型公益广告遍布整条河涌绿道。
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姚海潮表示,永和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匠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永和人民期待的品质和品牌。
实行社区出租屋“四级”动态评级管理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工作体制机制,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二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永和’。”永和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凌伟东说。“通过实行分类分级、问题隐患清单通报、落实出租屋管理人主体责任,提高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永和首次提出出租屋分类分级管理,实行社区出租屋“四级”动态评级管理,根据“宽管级、关注级、严管级、禁止级”四种等级评定结果,采取差异化的巡查、监管、宣教措施。目前,已建立出租屋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站点7个,完成分类分级3700余栋。
此外,深入开展“党校红课”复合型延伸教育培训,是永和社会治理的一大特色。“永和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倡导平安创建人人参与,注重线下培训与线上教育相结合,不断强化‘红色基因’和‘群防群治’功能作用,综合提升居民的安全观念、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钟才雍表示,永和街坚持以“两新”组织党校和社区治保会为枢纽,统筹带动“两新”组织党员和社区平安志愿者联合会、平安促进会、禁毒志愿者协会,引导社区热心群众广泛参与治安巡逻、基层平安创建等活动,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生动局面。目前,党校红课延伸教育培训8次,累计线上线下培训4800余人。
下一步,永和街将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工作水平,加快形成“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璟 通讯员 欧阳艳萍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