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贵州“村BA”“村超”和非遗工坊,深圳大学的一群年轻学生在暑期实践中成长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2024-09-04 22:5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我是深圳大学的学生,也是今年暑假‘知黔程’社会实践队的队员,我们暑假去了一趟贵州农村,走访了当地乡村经济和文旅的发展现状,还参与了志愿服务。”9月4日,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的学生张锐庆说,社会实践队由1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和3位指导老师组成,旨在探寻文化、生态对就业的影响。

7月20-27日,他们历时8天走访了贵州的台江、榕江和遵义等地乡村的文旅发展现状、生态环境及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次社会实践他们具体经历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张锐庆和几位队员讲述了他们的暑期故事。

访谈毕业校友,走访“村BA”“村超”、非遗工坊

“知黔程”社会实践队的贵州之行,从访谈3位毕业校友开始。孜巴古丽·艾海提、张春丽、邹燕妮,她们都是从深大毕业后选择在贵州工作、生活。学姐们向队员们分享了各自的就业成长经历,提到了贵州当地的文化、生态和就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队员们也在她们身上看到了自立自律自强的深大精神。

为探寻“村BA”“村超”对村民就业带来的影响,队员们走访了台江县台盘村和榕江县古州镇车寨社区,通过采访驻村书记、社区书记、“村BA”“村超”周边集市摊贩,实地体验、了解篮球、足球赛事的火爆,以及赛事对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和村民就业的作用。

在台江县的阳芳村,他们参观了 “稻+渔”生产示范基地,了解了“文农旅”一体的发展模式;在榕江县,他们探访了非遗文化工坊,了解当地木帛布艺和制作环节,看非遗文化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如何通过互联网推广,并为当地妇女和返乡青年创造就业机会。

在遵义市的温泉村,队员们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志愿服务——因为该村正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村里希望通过墙绘来展现自身的特色和乡村振兴的愿望——用画笔为村庄增添色彩。

女摊主、老手艺人、团队志愿服务,最令队员们难忘

令队员张昊贤印象深刻的是台盘村的一位卖饮料的女摊主,女摊主曾经在贵州的多个知名景区摆过摊,“她选择留下来,因为这里是自己熟悉的家乡。”张昊贤说,这就是他们探寻就业之路的意义所在。

“我看见工坊的老师将手伸入染缸中,不断地搅动,手指已经被染成了深蓝色。”艺术学部的胡佳怡说,看到这一幕被深深打动。她也希望以后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锐庆和潘惠美对在温泉村的墙绘念念不忘。张锐庆说第一天绘制线稿时,虽然天气炎热,强烈的眼光模糊了眼睛,但大家都充满干劲,第二天又和大家一起用了一个上午完成墙绘,看到多彩的墙绘时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潘惠美说,墙绘一方面帮助了村民,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又让她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和温暖。

(图片由深圳大学“知黔程”社会实践队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