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沙锦涛:同住一条街,同喝一井水,共续深港情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郑淑仪 实习生 郝笳妤
2024-09-03 11:25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中英街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享誉全国

总第031期

沙锦涛

生于1946年,祖上六代都在沙头角生活。13岁读完初中,去香港学习汽车修理;19岁回到沙头角,成为东和供销社一名营业员;改革开放之初,被选派到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从事招商引资工作;1988年,和香港朋友合作在盐田开办服装厂;2005年退休后,当选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一当就是13年。1997年,沙锦涛组织深港两地居民参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联欢会。如今78岁的沙锦涛是香港盐田同乡联谊总会会长。

我是在中英街土生土长的居民,中英街有一口老井,两边的居民都喝那口井水。有句老话:“同走一条街,同喝一井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国内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中英街从香港进口的商品十分畅销,总是供不应求。中英街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享誉全国。临近退休之际,我当选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管天、管地、管空气”,尽自己所能,解决居民关切的民生问题。

当时的中英街没有诊所,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都是在香港出生的,拥有香港身份证;回到中英街后,也有深圳户口。拥有双重身份,是香港人,也是深圳人,那个年代的我们,是历史遗留下来真真正正的“两边人”。

“一街两制”的“两边人”

位于深圳盐田沙头角和香港北区交界处的中英街,虽然只有250米长,3米至4米宽,却是一条海内外闻名的街道。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英街。 中英街管理局图

1898年,英国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安县所属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广阔的水域,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期满。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从那时起,这条街开始与众不同。街心以“界碑石”为界,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这里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以碑为界,东侧是深圳,西侧是香港,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

20世纪40年代,由于当时中英街没有诊所,所以我这一代人基本都是在香港出生的,拥有香港身份证;回到中英街后,我也有深圳户口。拥有双重身份,是香港人,也是深圳人,那个年代的我们,是历史遗留下来真真正正的“两边人”。

中英街在政治上的边界感非常强,但在生活上却融为一体。两边居民来往密切,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世世代代相处和睦。很多香港的小孩来深圳读书,深圳的小孩也去香港读书。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英街是“一街两制”。我在中英街经历了“两边人”的生活,两边自由往来。在中英街有一口老井,两边的居民都喝那口井水。有句老话:“同走一条街,同喝一井水”。

我在中英街土生土长,到我为止,沙家七代人都住在中英街,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化。

我小时候家境一般,父母都是生意人,靠做点小生意挣钱养家,20世纪50年代,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于是他们成为了企业职工。我小学和中学分别就读于东和小学和盐田农业中学。

在占地仅0.17平方公里的中英街,高峰时期一天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有各类商铺300多间,几乎所有的店铺日营业额都在万元以上,甚至十几万元,金铺的日营业额多达百万元。

中英街“购物天堂”享誉全国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还不发达,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初中毕业后,我一心想学一门技术傍身,索性到香港去做学徒,学习汽车修理。当学徒虽然包吃,但没有工资,修哪辆车,我就住哪辆车上。条件非常艰苦,平日里靠顾客给的五毛钱小费艰难度日。

1965年,我回到沙头角,1966年我成为盐田东和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后来,供销社转为沙头角商店(沙头角进口贸易公司前身)。

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经济成了沙头角的中心工作,包括引进外资、开设工厂、发展商业等。由于我做过营业员,有过“经商”经历,再加上拥有香港身份证,1979年,我被组织选派到沙头角镇新成立的“企业办”,主要负责去香港采购商品。

由于中英街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了一条购物的黄金街道。中英街上的三号界碑旁的通道通往香港新界,设有边防武警岗哨,中英街上所卖的大大小小的货物,也是从这条街道上运进来的。

▲20世纪末的“购物天堂”中英街。 中英街管理局图

香港的市集每天清晨五点多开市,批发商把商品推到街上,我们自行采购。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内地物资紧缺,中英街从香港进口的商品十分畅销,总是供不应求。其中,塑料凳子、皮带、雨伞、香皂等生活用品是当时的“抢手货”,深受市民和游客们的青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货柜能放1440箱,一箱能放香皂100块,当时的中英街,一天可以卖出十几个货柜的香皂。中英街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享誉全国。

在占地仅0.17平方公里的中英街,高峰时期,一天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有各类商铺300多间,几乎所有的店铺日营业额都在万元以上,甚至十几万元,金铺的日营业额多达百万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英街是中国走向繁荣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深港两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改革开放初期,给深圳起到一个很好的标杆作用。中英街“打开窗口”以后,世界各地商人都来到中英街做生意。这个时期,中英街起到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二是作为“一国两制”的生动体现,表明双方完全能够和谐共存。

▲熙熙攘攘的中英街。 资料图

1981年至2004年间,我辗转做过国企管理层,也曾“下海”创业当老板。起初,我作为国营企业深沙贸易公司的经理,在距离沙头角很近的香港粉岭联和墟驻点做招商工作。粉岭店铺租金比较便宜,对我来说开展工作比较便利。后来,我觉得以我的学历水平,坐在这个“经理”位置上会受人非议,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最后我决定离职并计划自主创业。

1988年我从国企离职,和香港朋友合伙在盐田梅沙开办制衣厂。当时,厂里约有2000名员工,生产的牛仔裤、牛仔衣出口到英国、美国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梅沙的经济发展。

2004年,随着梅沙地区定位发展旅游业,我们决定将工厂迁至江门开平市。彼时,我已年近花甲,于是决定退休。

居委会主任虽然是“芝麻官”,但在我看来,自己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的评价和口碑如何才是最重要的。

为中英街居民

解决进出边境关口难题

我一辈子跟企业打交道,从没做过行政工作。2005年,我59岁,正计划迈入悠闲的退休生活之际,我的人生却悄然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当时正值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社区居委会换届,有人劝我说:“九叔,你为人公道,现在退休在家,身体也健康,不如就当这个居委会主任,给社区做点事。”因为出生在狗年,小时候大家都叫我“阿狗”,如今到了花甲之年,街坊们就尊称一声“九叔”(“九”和“狗”在粤语中发音相同)。

后来我被说服了,便去参加了竞选。那次选举非常隆重,作为一个行政区内的社区居委会全部直选,在当时是“广东惟一,深圳首次”。

那次社区居委会直选,选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提名产生初步候选人,按得票多少顺序确定候选人,即不再指定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候选人,把“提名权”交给老百姓。选票上初步候选人一格空白,不允许“画框定调”。选民要选谁,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填空”题。

▲2005年5月21日,盐田区“中英街”等9个社区投票选举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沙锦涛(右)当选“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 丁庆林 摄

最终我当选了基层民主选举的第一任居委会主任。这一转变,标志着我人生新阶段的开始。在我看来,居委会主任虽然是“芝麻官”,但是自己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的评价和口碑如何才是最重要的。

在任期间,能为左邻右舍做点事情,我感到很欣慰。社区居民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光荣。我为社区居民解决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以实际行动为他们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那时,居民提得最多的是关于进出边境关口的问题。中英街设有“军事禁区”,1979年开设关口,改叫“边境管理区”,一部分人可持边防证进入。而这个特别的管理,给住在中英街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比如他们去关口外买个茶几、沙发,甚至是一瓶酱油,都要去居委会开两份证明,开好了还得去报关,经过审批同意后,方能过去。所以,老百姓对关口管理有些意见,分歧也时有发生。

居委会主任是干什么的?我的理解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凡是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我都要落实,不能辜负老百姓的信任。因此我首要解决的就是“关口”问题。通过和海关、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多次协调、反复沟通,摆事实、讲道理,终于免去了查验的繁琐手续。现在,中英街的关口管理设立了便民通道,居民只要持有中英街居民证,在关口外买东西进关,再也不需要报关开证明了。

选举第二届居委会主任的时候,我得票率达到了90%以上。在任期间,我逐一兑现了竞选时说要为父老乡亲实实在在办好事的承诺。协调解决了包括桥头通行管理、垃圾专车运送等诸多社区居民关切的问题。

我连干了三届中英街居委会主任,居民们给我一个外号叫“小巷总理”,我也笑称,自己的工作是“管天、管地、管空气”,社区里芝麻小事都要时刻放心上。即使如此,但我心里快乐,生活充实。

肆 我希望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的会员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的“黏合剂”,为深港两地生意人牵线搭桥,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中英街中间那条

横亘百年的界线“消失”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我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组织深港两地居民,参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联欢会。

1997年6月30日早晨,驻港部队经过中英街关口到达香港,我们组织了一批居民,拿着小旗子沿街道两边欢迎驻港部队。那天下着大雨,但中英街的居民们群情振奋,即使他们带了雨具,还是有很多人浑身上下被雨淋湿,但没有人在意。大家很激动,甚至很多人彻夜无眠,以各自的方式,庆祝中英街中间那条横亘了百年的界线“消失”。

时至今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带动下,中英街正通过深化深港合作,向高端化和国际化转型,呈现出新一轮崛起的姿态。历经百年的界碑、弘扬爱国主义的警世钟、陈列着深港交流老物件的博物馆、具有客家特色的鱼灯舞,餐饮配套、香港老字号、国际生活方式品牌和知名零售同期开业面世。深港餐饮共处一街,成为中英街的新生招牌、新的“名片”。

香港、盐田两边居民交流密切、同根同源。如今,我还是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会长,组织交流参访活动、支持传统民俗发展,都在我的工作范畴内。迄今为止,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成立11年,从刚开始30多人,发展至今近8000人。

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是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会员最多、义工最多、会务规模最大的同乡会之一,通过广泛联络盐田居港乡亲,发扬爱国爱港爱乡精神,支持家乡建设,服务香港社会,为深港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希望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的会员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交流的“黏合剂”,为深港两地生意人牵线搭桥,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深港合作、跨境商贸、边境旅游、社会融合等方面大胆探索,将中英街打造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引流点及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点,打造深港门户和改革先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盐田与香港水陆相连,长期以来保持了亲情相融、乡情相依的深厚情感。在盐田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过程中,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等社团和香港代表人士积极呼吁、主动对接、同频共振,助力合作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现如今香港盐田同乡会联谊总会“兵强马壮”,得益于我们有一帮爱国爱党的乡亲,坚持相信“同根同源”这样一种情怀。

未来,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中英街也一定可以在“一街两制”下蓬勃发展、繁荣稳定。

口述时间2024年7月19日

口述地点 中英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郑淑仪 实习生 郝笳妤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郑淑仪 实习生 郝笳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