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当地时间8月30日晚,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英国首演在伦敦西区沙德勒之井剧院拉开大幕,反响之热烈超乎想象。尤其是谢幕环节,观众席掌声、欢呼声、尖叫声不断,素来含蓄内敛的英国观众纷纷赞扬《咏春》“精彩绝伦”“令人惊叹“。
这是《咏春》继2023年在新加坡演出大获成功之后的再度“出海”。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也因此,严格来讲,《咏春》在伦敦的演出,是对其海外影响力、破圈力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检验。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通过“双线”叙事,讲述了两个时空交叠的故事。一边是叶问怀抱“咏春堂”牌匾赴香港打拼,传承中华武术的英雄岁月;另一边是近半个世纪后,电影《咏春》摄制组来到深圳追梦的故事。
而我们在观察《咏春》现象、探讨《咏春》的成功密码时,也很容易找到一条“双线”叙事。其一,《咏春》这样一部舞剧,之所以能一次次破圈,不断延展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版图,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从普遍的人性出发,释放出了极强的超越时间、疆域、文化圈层的共情力,使共情的圈层不断扩大。
特别是那些除暴安良的故事,主角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心路历程、生命的坚韧等,很容易触动人心——比如,当“叶师傅”闪亮登场击退恶霸时,观众席响起热烈掌声。还有“叶师傅”与“大春”的隔空互动,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震撼力量,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其二,市场化是解读《咏春》的另一条主线。从新加坡到伦敦,《咏春》的出海,坚持市场化运营是一大特征。此次《咏春》赴英国演出,在海外落地运作上,按照市场化机制开展的商业化演出,改变了中国舞剧作品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展现了中国舞剧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这样的“双线”叙事,也可以理解为关于深圳这座城市的一种“双线”叙事——深圳是一座建立在市场化法则之上的城市,也是一座富有人性温度的城市。也正因为如此,深圳才能成为一座“咏春”的城市。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