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双十一”狂欢过后,快递垃圾怎么办?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7-11-16 07:57
摘要

快递业务量的增长是不能人为干预的,要治住快递垃圾的野蛮生长,只能从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入手。

有快递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家邮政局预计,今年“双十一”快件业务量将达到15亿件,同比增长35%。“剁手党”们狂欢的背后,是“爆仓”的快递,以及让人拆到手抽筋的包装。以平均每件包裹20厘米的长度来计算,如果把15亿个包装盒连起来,将达到30万公里,接近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足以绕地球七圈;如果按业内每个包装箱0.2公斤的通常标准保守估算,今年“双十一”期间15亿件快递,将至少产生超过30万吨的垃圾,处理起来“压力山大”。“买买买”后又“扔扔扔”,快递包装的“绿色警钟”已敲响。

在快递包装尚未“绿色化”的背景下,每一次网络购物盛宴之后,都是对环境的一次摧残。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300亿件,同比增长53%,继续稳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将达到700亿件。正所谓“兴一利生一弊”,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快递业中快递包装实际回收率不到10%,绝大部分被直接送进垃圾场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快递业务量的增长是不能人为干预的,要治住快递垃圾的野蛮生长,只能从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入手。在今年“双十一”前,一些电商物流企业推出共享快递盒、循环包装袋等“绿色快递”,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使用比例较小,实际效果有限。从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苏宁共享快递盒累计流转825000次,菜鸟宣称 “双十一”近1000万个快递纸箱得到回收。然而,相对于今年“双十一”15亿件的快递量,如此量级的“绿色快递”显得“杯水车薪”。

“绿色快递”是个好东西,为何没有快递由“点”到“面”推广开来?首先,目前我国关于快递包装的系统性规范几近空白,现行的相关标准都只是软性的推荐性标准,而非硬性的强制性标准,执行起来难度大,对市场主体难以形成有效约束。在快递包装绿色发展上,企业无投入压力,用户无使用习惯,监管无法律依据。其次,制约快递包装绿色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经济成本。目前对大部分快递企业和电商卖家来说,小本经营“伤不起”,环保包装用不起,便宜安全是首选。再者,以往仅从物流环节推广绿色包装,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因为快递企业往往处于电商服务链下游,对网购物品包装很难施加影响。而当前超过70%的快件和包裹来自电商。要想给快递包装“瘦身”,电商的态度至关重要。

减少快递垃圾,需要全链条开启“绿色模式”。“双十一”前发布的《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要达此目标,首要任务是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的快递绿色包装的强制性法规标准,倒逼快递企业和电商平台不得不使用快递绿色包装产品。其次,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重视研究出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生产、研发、使用环保包装材料的各个环节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从事包装回收、生产、使用再生资源的行业予以政策倾斜,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企业的实际成本降下来。最后,快递包装“绿”起来离不开消费者支持。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自觉抵制过度包装,自觉配合快递企业的回收行为,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才能为“绿色快递”创造最好的生长环境。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