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作品里面是怎样表达“青年”这个话题的?8月24日晚,作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黄灯做客由深圳图书馆主办的“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二季第三讲活动,以她的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为例,讲述她的非虚构写作初衷、写作方法、写作内容,解析非虚构里的青年叙事。
2005年,黄灯从中山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所二本院校教书,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2024年,黄灯推出了新作《去家访》,记录了她在2017年至2022年走访自己学生原生家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如果说,《我的二本学生》是一本立足讲台视角,建立在从教经验之上的教学札记,那么,《去家访》则是黄灯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家庭实地考察和亲历的家访笔记。
“我反而觉得这几年的非虚构写作,恰好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渠道来表达青年这个主题。”黄灯指出,近几年很流行用非虚构的形式来表达教育叙事主题,她认为可以集中阅读《小镇做题家》《金榜题名之后》《我教过的苦孩子》等作品,以此来观察现在的青年群体,尤其是考察学生青年群体的真实生存境况。
为何会从事非虚构写作?黄灯介绍,其实在写作《我的二本学生》之前她还撰写了另外一部作品《大地上的亲人》,而写作《大地上的亲人》又是来源于她在2016年网上传播很广的一篇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也就是说,其实我的非虚构写作是非常偶然的,如果没有那篇网文的传播就没有出版社和我约稿,没有出版社和我约稿,我就不会写《大地上的亲人》,如果不写《大地上的亲人》,我就可能没有非虚构写作的兴趣,《我的二本学生》也就不会写了,我就可能会把《我的二本学生》写成一篇论文,专门从教育学和课堂改革的角度来写,因为我以前写过教改论文。”黄灯坦言,她的非虚构写作完全就是在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下所促成的一个样本。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一个非虚构写作者,就是看有没有碰到那样一个契机,或者说自己有没有动这个心思去写。
“我觉得我所有的作品都在处理我与时代的关系。”黄灯表示,从《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到《大地上的亲人》,再到《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其实写的就是同一个事情:你和时代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转型期,你和你自己的学生,你和你身边的亲人,还有学生的家长,他们之间到底遭遇到了什么样的东西?通过每个个体的命运来写人和这个时代之间整体性的关系,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
在黄灯看来,这三四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戏剧性”基本上成为这个时代大家共同的感受,包括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她的亲戚身上发生的事情,这些和整个时代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作为一个非虚构写作者最直接的感受是:我对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话要说了,我有太多的想法想表达了。那我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表达出来?在文体上,我就选择了‘非虚构’,没有选择小说、散文、诗歌。在表达对象上,我就写我的日常生活,我有一个观点‘日常即田野’。”黄灯认为,每个非虚构写作者首先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文体选择”,其实背后是一种“精神选择”。
讲座上,黄灯还举例介绍她的学生如何因为接受大学教育改变命运,同时她也对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颇为担忧,更对当下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面对的生存压力充满理解。“很多东西我都没办法解决,只能通过文字把我看到的东西、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我希望更多的用人单位读这两本书,希望更多有权力决定年轻人命运的这些人,能够对年轻人更宽厚一点,能够容忍他们的不足,容忍他们的幼稚,甚至容忍他们的骄傲。”黄灯说。
(图片均由深圳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