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携新作《王立群读<史记>精装典藏版》做客南国书香节深圳分会场,与深圳读者相约,共赴《史记》探索之旅。
时值暑假,各地博物馆、文化遗址人山人海、人气火爆。对此,王立群教授表示,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字记录,包括史书、史料等;一是实物记载,包括文物、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等。两方面同等重要,都是了解本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他同时建议大家将读史与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结合起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史书中读到的东西,可以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印证。我也常去逛博物馆,北京的、河南的、陕西的都经常去。”
窥见历史的立体画卷与人性的幽深矿藏
当日的活动在深圳南山书城举行。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热爱中国历史的深圳读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与王立群教授共赴《史记》之约。
在王立群看来,《史记》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描绘,他鼓励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动机,从而洞悉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王立群教授评价项羽“性格可爱”,他认为,项羽虽然只活了31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看淡了个人的生死荣辱,珍视江东子弟的声名。他不愿苟且偷生,更不可能屈膝投降,这不是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歌,而是一位血性男儿的赞歌。在王立群教授看来,项羽虽败犹荣,其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展现了乱世英雄的血性与尊严。
同时,他对吕后、汉武帝等人物的剖析,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人生的酸甜苦辣,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文化的传承脉络,使得读者在品读《史记》的同时,得以窥见历史的立体画卷与人性的幽深矿藏。
将深圳的改革开放史介绍给更多读者观众
1945年出生的王立群已年届80,他称自己是一位妥妥的“80后”。
来到深圳,与深圳的读者、观众共读《史记》让他“格外开心”。“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希望可以年年来。”王立群表示,每次来深圳,深圳的青春、活力都让他如沐春风。“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深圳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我希望有机会把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用文字、实物等各种方式,介绍给更多的当代观众。”对于深圳读者热爱历史这件事,王立群表示“很正常”,因为“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
比如,王立群教授讲到了关于客家文化的起源,当年赵佗建立了南越国,他带领五十万大军沉淀在那儿,成为了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客家人的祖先。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的时候向朝廷请求,派中原的三万女子去南越,只为和这驻守的五十万军队的部分士兵结合,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虽然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只派了一万五千人。这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到今天被广东的客家人尊称为“客娘”。如今的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一个镇有两百多个姓氏,保留着一个将近五十个姓氏的祠堂,正是当时南征的秦军沉淀下来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渊源。
读《史记》领悟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王立群教授此次来深携带的《王立群读<史记>精装典藏版》,是他60年《史记》研究的结晶,近期以精装典藏版形式面世。
王立群教授介绍说,他目前讲《史记》,包括这次修订《王立群读<史记>精装典藏版》主要依靠的是《史记》,并以《左传》《战国策》《汉书》等其他史书内容作为补充互证,力求严谨、准确、全面。据悉,全书在保留“百家讲坛”十年讲《史记》原有精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与优化,删减了重复引用的原文,精选《史记》经典片段与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解读相辅相成,以文白对照的形式,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研读这部传世经典。
王立群教授指出:“《史记》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生动诠释。读懂《史记》,就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尊重与传承。《史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在实践中的体现,彰显了英雄豪杰对家国的责任担当。它提供的历史智慧,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指导未来,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王立群说:“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