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蒲蛰龙传》新书发布会”在2024南国书香节举办。这是本届南国书香节广东馆首场活动,邀请“中国生物防治奠基人”蒲蛰龙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原所长庞义,与该书作者麦淑萍共同回忆蒲蛰龙波澜壮阔的一生。
蒲蛰龙出生于云南,原籍广西钦县(原属广东)。他是现代中国“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领航先锋,通过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实验,成功打响中国“现代生物防治第一炮”。
他研究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引进澳大利亚瓢虫防治吹绵蚧壳虫、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粉蚧壳虫、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等,解决无数增产、丰产、护林、环保的大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推广应用,还赢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2024年7月,《蒲蛰龙传》一书由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记录蒲蛰龙一生的事迹,作者麦淑萍通过整理自己数十年潜心搜集的蒲蛰龙手稿、信件、照片等珍贵材料,并走访多位其亲友、学生,以翔实材料描绘蒲蛰龙的科研生涯和心路历程,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一位爱国爱民、治学严谨、敢为人先的“中国生物防治奠基人”人生轨迹。
同日,“《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新书分享会”也在2024南国书香节广东馆举办。该书为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斌新作,由岭南古籍出版社出版。
武斌向现场读者分享1500年至1800年间发生的故事。“在1500年到1800年,中国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世界大国。当时的欧洲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美国则仍是一片美丽的荒原。”武斌表示,1500年到1800年的西方,处于崛起阶段,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正在重构,新的秩序和社会风尚还没确立,新的规范和标准,对生活的解释都在塑造中。
而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人“活成那个时代最应该的样子”,其形象为他们展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漆器,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歌戏曲,孔夫子的道德哲学、中国的悠久历史、科举取士制度,一时都进入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感。
当时,伏尔泰、莱布尼茨以及魁奈等人把中国视为道德的楷模,制度发展的导师。中国的疆域广大,人丁兴旺,采取科举制度,安定祥和,与欧洲社会冲突和战乱连绵形成鲜明对比。在武斌看来,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中国形象成为西方文化自我批判与自我改造的超越力量,这种影响在现代文明的起点上就已出现并持续多个世纪,为西方文化发展提供一个知识与价值的起点。
在《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一书中,武斌对1500年至1800年中西文明交流做全景式梳理,寻找东方对于西方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因子”,进而试图总结出中西在三百年历史中的文明互动与演变逻辑。
有专家指出,该书虽然仍然存在“自我”与“他者”的阐述模式,却深刻洞见文明间交流的丰富性,并在动态交流互鉴的张力中规避文明交往范式变换过程所容易陷入的“西方中心主义”或者“中国中心主义”偏颇。
“在欧洲人面前,此时的中华文明就是‘王炸’般的存在,全面辉煌且有巨大能量。1500年至1800年的中华文明处于内部掌控、外部影响阶段,以高度成熟之美为西方提供样本,直接或间接塑造西方文化。”武斌说道。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