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邃而广阔,也汹涌而残暴,人类打造的巨轮在海洋中也不过是一叶孤舟。灯塔,是指引航行者安全归途的明灯,温暖透亮,指引着迷途的人。在还没有飞机以前,灯塔曾经为全球化和保障船员生命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深圳和香港作为港口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灯塔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灯塔导航的作用逐渐消失,但是灯塔背后的科技、历史和人文故事依然令人着迷。
由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盐田区图书馆、香港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组联合策划,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指导支持的“让灯塔发光”深港共创沉浸展及“灯塔守护者”剧本杀体验活动,已于今年4月正式开展,活动旨在深度推广深港地区航标及灯塔文化,留存两地“一衣带水文脉同”的共同印记。
共望一座塔,留存深港文脉相同的印记
8月1日,记者来到盐田区图书馆的10家“智慧书房”之一——灯塔图书馆,在这里,有详细标示中国沿岸灯塔位置的古图,也有见证千帆过尽的香港的五座灯塔古迹模型,还能一览散落于大鹏海域红白相间的深圳的灯桩。各种各样的灯塔模型、手绘灯塔建筑原图、名人手记,都摆放在书架的各个角落,无不展示着深港两地灯塔文化的魅力。
在图书馆的三楼,香港横澜岛灯塔前管理主任花维路36年的守塔故事以图文资料的形式陈列于四周,他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个人对灯塔工作的热爱和坚守,也反映出他对香港渔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在盐田区图书馆馆员梁婷婷的讲解下,记者通过灯塔的科普以及真实的人物故事,深刻了解到灯塔精神和深港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意义。
梁婷婷在讲解前这样说道:“最近我们以‘灯塔文化’为抓手,联合香港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组,开展‘让灯塔发光’深港共创展。希望通过共读一本书,共望一座塔,共溯一支文脉的文化共鸣,留存深港两地‘一衣带水文脉同’的共同印记。”这让记者不禁好奇,此次展览的初衷是怎样的?这其中是否蕴藏着什么故事?
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馆长刘爽回忆起当时的点滴还历历在目。这一切还要从今年3月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前馆长景祥祜教授来深圳的一次参观说起。景祥祜教授于2015年发起了香港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致力于推动灯塔历史与文化遗产的研究,依托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对接香港和世界其他城市的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平台,产出十余部人文灯塔纪录片和多部著作。此次他来深圳,原本是想探寻深圳有没有灯塔,但他发现深圳只有12个灯桩。不过,景祥祜教授得知深圳有一个灯塔图书馆,决定来一探究竟。当天负责接待的正是刘爽馆长。“因为大家对图书馆都有情怀,聊天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图书馆不应该仅仅作为看书的地方,还可以有更多的承载,我们可以把图书馆的功能变得更加贴近大家的需求。”
此前盐田区图书馆在开展服务分析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灯塔图书馆用户其实是游客,如果只有书籍服务,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是遗憾的,除了拍些照片,并没有其他的文化获得。于是,盐田区图书馆和景祥祜教授团队一拍即合,“景教授的研究项目和我们灯塔图书馆两者融合在一起,给灯塔注入灵魂,所以我们展览的名字叫‘将灯塔点亮’。”盐图策展团队成员何柳莹回忆道。
展览的筹备时间用了一个多月,原本是想在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推出,面向少儿群体,后来大家认为,展览内容可以更加丰富,面向大众,于是对接了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将展览日期定在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楼做的是科普类,由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提供科普资料。二楼和三楼把景教授研究的内容放进来。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项目中有太多可以挖掘的故事了,可惜因为场馆太小了,没有办法把它全部展示出来。”何柳莹略有遗憾地说。
“让灯塔发光”深港共创展开展期间,因其相对陌生但又迷人的主题,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两个月不到已经有10万人前来打卡。“大家会觉得进来以后,还可以在30分钟内了解一段故事。”
整个展览筹备下来,让盐图策展团队深有感触的,是香港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的成员们,这其中有视障群体,也有为此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放弃、专心投入到实践项目的研究员王玮乐。他们通过研究灯塔,为古迹的保护与传承出一份力,这种精神让人十分感动。
讲述百姓听得懂的灯塔故事
记者在听梁婷婷讲解的过程中,王玮乐一直伴其左右,时不时向记者补充关于灯塔的故事,他对每一个灯塔模型都了然于胸,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它们的历史背景和细节。出生于香港的王玮乐原本在香港城市大学修读会计与法律专业,毕业后在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然而却钟情于研究与专业毫不相关的领域:灯塔和图书馆学。这一切要源于他和景祥祜教授的缘分。
王玮乐早在学生时期便认识了景祥祜,一次偶然的机会,景祥祜告诉王玮乐自己在做灯塔研究,这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文献故事,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全新课题。景祥祜希望不同的人参与进来,因为灯塔包含了建筑、翻译等各种学科内容,可以用多种跨学科的视角去研究。景教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掘文献,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训练他们讲故事和慎思明辨的能力,这也是图书馆推动信息素养的教育功能体现。王玮乐欣然加入了景祥祜教授的灯塔项目。
王玮乐和他的老师、同伴们热衷于制作灯塔的三维模型、拍摄灯塔纪录片、采访水上“疍家人”后代、翻译旧报纸等等。他们努力发掘每一座灯塔背后的传奇故事,让灯塔从未消失的微光温暖城市人的心灵。
王玮乐告诉记者,在筹备“让灯塔发光”深港共创沉浸展之前,他们已经出版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灯塔丝路纪行:港澳篇》,关于灯塔的内容已经很丰富。对此次展览,王玮乐和团队更多要调整的是受众对象,“我们需要把最复杂的历史知识转成大家都能明白的内容。”于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将书中关于灯塔最精华的内容提炼出来,再对灯塔图书馆的讲解员们进行培训。
关于整个展览的文字编排和内容整理,讲解员梁婷婷最有发言权。当王玮乐把原始资料提供过来之后,梁婷婷负责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去解读。“我们把王老师团队做的纪录片做成了二维码打在展板上面,让读者扫码去了解灯塔的前世今生。”不仅是提供给来参观的人,梁婷婷自己也通过看一些纪录片来补全自己对灯塔科普知识的了解。梁婷婷要面对不同的游客,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灯塔和灯桩有什么区别,灯塔灯光的照射范围有多大,等等。每次梁婷婷都会针对不同的提问进行“恶补”,慢慢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灯塔通”。
“很多深圳和香港的观众参观完以后都非常感动,他们也很感谢我们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我个人非常有成就感,可以把人性真善美的光辉传播给更多人。我和王老师对此深有共鸣,参与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了非常大的满足。”接下来,梁婷婷会培训更多讲解员,让他们了解到灯塔背后的故事,从而去影响更多人。
一个“灯塔守”的36年守塔生涯
灯塔图书馆内,一张灯塔海图分外引人注目,这是王玮乐在哈佛大学找到的一张19世纪的中国海图,上面记载了当时中国海岸线沿岸的灯塔。在19世纪,中国银行、票号的加密解密是根据千字文和气候做编码,如“天、地、玄、黄”。香港横澜岛灯塔是地字号,澳门的灯塔是天字号。广东沿海的灯塔,也都是按照千字文来编号的。从这张海图中还看得出来,中国沿岸的这些灯塔组成了一个网络。所以灯塔不能独立去看待,必须将整个中国沿海串联起来,它同时证明了以中文书写的文献在研究辅航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上是不可缺席的。
图书馆内另外一张特别的地图是1866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获朗他尼绘制的《新安县全图》,采用当时最新的航海图绘画法,绘载了包括今日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深圳地区850多个地点的中英对照名,反映深港在历史上同属一体的根脉渊源。正是这张地图,让王玮乐找到了深港之间的连接。
由于《新安县全图》比较精准,灯塔古迹保育研习实践项目团队使用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地理配准的功能(Georeferencer),将《新安县全图》和今天的地图进行地理配准,将古今两种地图进行地理配准的地图重叠,得知灯塔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在1866年应该是在“亚妈庙”(疍家人称“天后”为亚妈,亚妈庙即天后庙)附近。
通过展览不难发现,深圳与香港的灯塔文化,展现了两座城市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灯塔文化得以传承。在这两座城市中,灯塔不仅是海上的明灯,更是文化自信的象征。
关于深港之间另外的共通点,王玮乐说,大概在五六十年前,香港的渔民捕鱼之后会拿到盐田来卖。那个时候如果问渔民从哪里来,他们会说是从宝安来。“当时很多疍家人都没有那么讲究,他们大部分是流动的,这也能体现深港渔民之间的关联。”这是王玮乐在研究灯塔故事时发现的细节,而这一线索的出现,要感谢香港横澜岛灯塔前管理主任花维路。
灯塔图书馆三楼展示的是关于花维路的人物故事和绘画作品。作为灯塔守护人,花维路毕生致力帮助渔民融入现代社会。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让一个关于“远航与归来”的故事鲜活而温暖地呈现在眼前。
花维路是英国人,1918年出生于香港,1937年成为横澜岛的灯塔管理员,从此开始长达36年的守塔生活。他从一位灯塔管理员干到横澜岛灯塔管理主任,并于1956年转任青洲火药库主管,兼管青洲灯塔。花维路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善香港渔民的生活,弘扬香港渔民传统,并教会渔民如何在岸上赢得大家的尊敬。
这一张张照片能摆放在灯塔图书馆内,是王玮乐向花维路家人征求同意后的结果。“如果不把这些故事和片段保留下来,以后恐怕就没人知道了。”王玮乐希望透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投入到城市历史的挖掘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灯塔的故事将继续被讲述,文化的力量也将继续被传递。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在灯塔的照耀下,将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文化篇章,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之路。
(灯塔图书馆供图)
编辑 刘珂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报家生活秀——记录身边的温馨日常!家里娃的萌趣瞬间、爸妈的生活智慧、毛孩子的搞笑名场面,随手一拍都是暖心好素材,个人赛等你来秀~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报家生活秀#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0:12
#报家生活秀#[个人]-[短视频]-《喵林匹克奥运健儿番薯》😋体操小将给大家表演一个10分稳稳落地的后空翻
咖啡脑袋速集合!2025 CAFEEX 深圳咖啡展来啦~8月22-24日相约深圳会展中心——冠军咖啡师现场开秀!手冲、拉花教学直接封神,小白也能秒变咖啡达人;全球咖啡豆大集结,埃塞俄比亚的花香、哥伦比亚的坚果香… 一口喝遍世界地图;“夏日续命清单”里的冰咖、冷萃、特调统统安排,各种口味一网打尽! 即日起—8月20日,带话题发布动态,我们将选出10位幸运鹏友,获得2025CAFEEX深圳咖啡与饮品展门票2张! 【本期话题】#深圳有“咖”味 【活动礼品】深圳咖啡与饮品展门票2张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8月20日 【展会地点】深圳会展中心(福田) 【展会时间】8月22日-8月24日 【参与方式】带话题#深圳有“咖”味#发布动态,我们将选出10条优质动态用户,各送出深圳咖啡与饮品展门票2张。 【温馨提示】中奖用户将收到读特短信,请您留意并于8月21日前及时兑换门票,逾期失效,不予补发。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