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怎么才能俘获年轻人的"芳心"?太极名家李德印这样说

读特记者 张雪松 文/图
2017-11-15 11:59
摘要

“太极发展普及这么快,就是因为百年间几代太极拳家不断精简精编,创造出适合更多大众习练的拳式。

“我看到深圳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水平有很大提高,是实力的真正提高!”日前,来深圳参加第二届珠三角地区太极交流大赛的中国武术九段、太极名家李德印先生,在接受读特记者专访时感叹道。

出生于武术世家的李德印,自幼随祖父、叔父习武,精通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剑等,先后参加了《48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剑竞赛套路》等国家规定教材的编写、审定,并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推广,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很高的国际声誉。据记者了解,习练太极拳的普通爱好者多从他讲解的各式太极拳指导视频中受益。

李德印指点深圳太极爱好者习练武当太极剑。 

深圳城市气息让太极感染了新鲜的创意和热情

李德印先生对记者说,他来过深圳数次,看到深圳市太极拳研究会推动太极的社会普及力度不断加大。“就拿这次太极交流大赛的集体项目来说,深圳140多个站点参加,每个站一个队伍出节目,每个节目都有20多个较为专业的演练者。团体赛要求必需6个人以上,以前很多参赛队伍都是几个专业的带上几个初学者凑够6人……现在深圳群众太极拳基础高出一大截,还需要限制上场人数。”

“同时,大家演练的太极武术品种内容也极大丰富,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不仅自编节目体现了和而不同、百花齐放,即使是表演传统套路的,也创意创新编排,观赏性大增。”李德印先生分析,“这可能和深圳的城市特点有关,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青春气息浓,汇聚了新鲜的创意和热情。

只提传统的延年益寿,很难吸引都市年轻人

聊到当下习练太极的人群以中老年居多的现状,李德印说,内外兼修的太极拳适合各年龄段人群。

“现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太极只是个养生拳,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只宣传它的‘延年益寿’,很难吸引快节奏生活的都市年轻人;也不能把它神秘化,说得太玄、太难、不可琢磨,‘太极十年不出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也会挡住许多人习练的热情。”李徳印说,“更新观点才有发展,不能抱住传统不放手,要古为今用,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多些文化太极、快乐太极,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全民健身才能发挥作用。”

他举例说道:“比如太极扇,就是传统中没有的项目,有一些舞蹈的动作,而仍然保持着太极的一些要领,吸引了一些年纪比较轻的女性喜欢。我还看到北体武术班的考试,要求学生把这学期学到的武术融到其中,创造一个节目‘昭君出塞’,这就是考验学生的表现力,也是快乐的文化武术。太极要把年轻人当主体,多些适合他们口味的‘艺术性+太极味+民族特色’的创新内容。不能说起传统就是‘老气横秋’,别的艺术也是一样。”

 李德印指点深圳太极爱好者习练武当太极剑。 

“笑话花架子,就是笑话自己的昨天”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言论对简化太极拳不以为然,说其是太极操,不是真功夫,是花架子。这造成了一些太极拳爱好者的困惑。

对此,李德印先生直接解惑道:“大家学功夫都是从一招一式的架子开始的,初学者和专业人只是功力程度的区别,也有练法,风格和习惯的不同。这和孩子学步一样,如果学三年的笑话学三个月的人,那就是笑话自己的昨天。你不会笑话自己的孩子吧?另外,各家有各家的长处,不能在否定别人的基础上去反证自己的好。”

“太极发展普及这么快,就是因为百年间几代太极拳家不断精简精编,创造出适合更多大众习练的拳式。同时,太极也唱出了武术健身的主旋律,技术是末,文化养生为本。”李德印说。

“一些太极人的自我迷信是不明智的。强调封闭谪传,路子会越走越窄,离普通人生活越来越远。当师傅的应该更希望弟子有出息,更多的人当冠军,能教学相长最好。古人不是说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对社会上一些现象,李德印也对记者讲了自己的看法,“约架的那是博眼球,一个是狂人一个是傻人,发出的是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希望天下观,有人希望天下笑。至于有些人说练太极会伤膝盖会伤人,那是练功方式的科学不科学问题,这种说法就是不科学的。”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张雪松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